亲爱的朋友们,大家好,相信很多人对每年的春天一来我的心里总是蠢蠢欲动和电影<立春>中发主角王彩玲是都不是特别了解,因此今天我来为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每年的春天一来我的心里总是蠢蠢欲动和电影<立春>中发主角王彩玲是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解决一些困惑。

本文目录一览

每年的春天一来,我的心里总是蠢蠢欲动

“每年的春天一来,实际上也不意味着什么,但我总觉得要有什么大事发生似得,心里总是蠢蠢欲动。可等春天整个都过去了,根本什么也没发生,我就很失望,好像错过了什么。”
这是电影《立春》里王彩玲的一段台词。每年立春的时候都会被我翻出来,连同这个电影。
王彩玲是一个小县城师范学校的老师,相貌普通甚至可以说丑陋,却有着一副好嗓子,热爱唱歌剧。可是小县城的老百姓哪里能够欣赏高雅的歌剧,所以有志难伸的王彩玲一心想去北京,她花了三万块钱托人去买一个北京户口,屡次去北京催促却没有结果,于是每次回来之后只得告诉所有的邻居朋友,“中央歌剧院正调我啦,他们请我去看《托斯卡》。”
落后的小县城也有文艺青年,“即将调往北京”的王彩玲吸引住了有着文艺梦想的大汉周瑜,可王彩玲却被周瑜的表弟黄四宝吸引了。
黄四宝也是狂热的文艺青年,北京美院考了6次都没有考中,却犹未死心。
然而落花有意,流水无情,黄四宝最终不辞而别,绝望的王彩玲想以死了结自己的生命,她穿着华丽廉价的演出服从高塔跳下,却只是重伤。
接下来的日子,她遇见了为芭蕾献身的男子胡老师,也遇见了身患绝症的女孩,可一场是悲剧,一场是欺骗。原来卑微的人都在以各式各样的手段,为梦想努力着。
雪花终于落了下来,在新年的鞭炮声里,仿佛春天也来了。这个春天好像和以往都不一样。王彩玲不再忙着往北京去,也不再忙着唱歌剧,甚至不再等待,她到福利院领养了一个女儿,卖起了羊肉,她熟练地剁肉,称重,磨刀,收钱,把关于艺术的清高执着的梦折叠起来,过起了烟熏火燎的生活。
每次看到这个场景,我的心里都有说不出的感觉。像悲伤,又像高兴。我就会想,一个文艺青年的梦破碎了,固然让人唏嘘,可谁又能说,带着烟火气和油烟味的踏实的生活,不比那个缥缈的梦更值得追求呢?在一个信息闭塞的小县城,或许真像胡老师说的那样,你让一个孩子有了文艺的梦,有了文艺的天赋,“那你就害他吧。”
每年的春天一来,其实每个人的心里都蠢蠢欲动。可季节的春天来了,人生的春天就来了吗?显然没有。
对于周瑜来说,在他抛弃自己的文艺梦想之前,人生的春天就一直没来。相反,他对王彩玲的真心追求,得到了“宁吃鲜桃一口,也不要烂杏一筐”的答复,文艺梦随着感情一起夭折,在那之后,他倒是收获了人生的幸福,结婚生子,过起了平凡人的生活。
黄四宝也走了相似的路。我记得特别清楚,黄四宝第6次踏上火车,去北京考美院的时候,都没有坐票。他挤在人流里,有点痞气,也有点理想,好像再回来,就能春风得意。
可像前5次一样,回到这个小县城的时候,他醉倒在月台,还是周瑜把他背回了家。直到和王彩玲不欢而散,艺术的梦彻底破裂,加入到了下海的队伍,他的人生才得到改变。伟大的画家梦虽然没有实现,生活却从此滋润起来,甚至当上了老板。
和周瑜,黄四宝相比,王彩玲是向生活妥协的最晚的,所以屡屡碰壁,显得凄惨。她向人说起自己的怀才不遇,借着契科夫的《三姊妹》的故事,“那姊妹三个住在远离莫斯科的一个小地方,老想去莫斯科就是去不了,我忘了是姊妹三个里的哪个了,她懂六国外语,她说住在这种小地方,一个人懂六国语言,就跟六指儿一样是个累赘。”
但她远不是最悲惨,也不是最执着的那一个,至始至终没有放下过梦想的胡老师才是,同样的比喻胡老师也提及过。
胡老师是真正“不疯魔,不成活”的人,就像《霸王别姬》里的程蝶衣。他为了艺术而活,也为了艺术而死,他与世无争,只是痴了、迷了、难以舍弃了。按理说,这样的人无论生活在哪里,都应该是被尊重的。可小县城里偏偏不是这样,在小县城里,胡老师被耻笑,被侮辱,被认为是这个城市里的一桩丑闻,是扎在很多人嗓子里的一根鱼刺。
其实他做错了什么呢?是错在他年轻的时候迷上芭蕾,然后昏天黑地地跳了十几年?还是错在,他生在了这个小县城?他的出现是这部电影里导演最揪人心的安排。为了不再被诟病,他请求王彩玲假结婚,以掩饰自己的取向问题。可自身难保的王彩玲拒绝了,毕竟,没有人愿意当爱情的炮灰。
被拒绝以后,绝望的胡老师说,“实际上,谁都在劫难逃。”
王彩玲的内心同样绝望,“既然你是这个命,你就得担待。”
那一夜,胡老师推着自行车走在鹅毛大雪里,做出了决定。为了能够摆脱世俗的眼光继续跳舞,虽然自己的取向不是女性,可他还是非礼了自己的女学员,为了把自己送进监狱。既然艺术和自己不能同时被这个世界接受,那就把自己毁灭,保留艺术吧。
让人印象深刻的是他进监狱之前的那场两分钟的独舞,那是他对世俗生活最决绝的抗争。他舞得尽兴,舞得痴狂,像是天地之间只有他这一个舞者,像是要把自己整个燃烧掉。
在监狱里,王彩玲去看他的时候,对于艺术,他依旧是一个赤子。他高兴地对王彩玲说:“监狱里发的布鞋跟舞鞋差不多,还能立脚尖呢,我立给你看。”
当他在监狱里带着笑容真的立起脚尖的那一刻,从他男性的身体里,像是突然飞出一只婀娜的天鹅,他像是重新站在了舞台上,而那尖尖的脚尖也戳进了每个观众的心里。
这个镜头,让每个人都想狠狠给导演一个耳光,可提起手,却只能无力地放下。又不好意思再举手,于是在心里,给顾长卫竖一下大拇指,嘀咕一声,你真狠。
的确,顾长卫是第五代导演里最狠的那一个,放狠话、下狠手对他来说都不算什么,他最狠的是对文艺青年下手。他在各部戏里对文青的疯狂糟蹋,让人心惊。
其实,我觉得这并不是顾长卫狠,北影毕业的他何尝不是一个文艺青年呢,他只是撕掉了生活的表面,给你看最残酷的真相。谁又知道,这是不是源自对艺术深沉的热爱和对文青深刻的同情呢?
或许顾长卫只是想告诉所有的文青,过了那个年纪就妥协吧,何苦把自己逼向绝路,走向世俗也许是文艺最后的归宿。
是呀,有些梦,在春天来的时候,它总会在你的心里蠢蠢欲动,可它不一定就能抽枝发芽,吐芳结果。或许,让它沉睡下去,就是对生命最好的交代。
没有文青会认为自己是平凡的,他们总认为自己肩负着使命而来,要创造出不一样的生活,不一样的人生轨迹,甚至大大小小的传奇。就连这部电影里最不起眼的周瑜也是那样,他朗诵起普希金的诗,声情并茂,
“整个伟大的俄罗斯都会听到我的传闻,
各种各样的语言都会呼唤我的姓名,
无论骄傲的斯拉夫人的子孙,
还是芬兰人、山野的通古斯人、卡尔梅克人。”
可生活不是这样,通常,生活不需要不切实际的幻想,不需要诗歌,不需要绘画,也不需要歌剧,需要的只是逢迎的脸和足够的力气。
但是,即使明白了这些,我觉得,已经或者正在妥协的我们,真的没有嘲笑王彩玲们的必要,因为春天来的时候,谁的心里不曾蠢蠢欲动呢?不同的只是,我们把这份躁动压制了起来,而王彩玲们却真的挣扎其中,看着希望来了又走。

立春了,
希望季节的春天来临,
你人生的春天也来临,
晚安~

返回目录

电影<立春>中发主角王彩玲是根据哪位女士的真实手故事改编的

《立春》影片的故事改编自两个真实的人物,王彩玲和胡金泉。王彩玲是一个教师,如果没有天生的绝美声线,她或许可以活得比现在更快乐。异于常人的天赋导致了她的勃勃野心,她希望有一天自己能站在巴黎歌剧院的舞台上演唱。但现实和梦想的巨大反差,却让她每天在地狱里仰望天堂。与命运抗争的结果,就是更重更深地陷入生活的泥沼,用眼泪来清洗被撕碎的希望。

王彩玲的故事在现实生活中是有原型的,影片结尾,王彩玲身着华服,登上舞台纵情高歌,随后字幕缓缓而出——谨以此情此景献给王彩玲,用一个开放式的结局留给观众无限思考。顾长卫认为,现在的结局“很感性”,“可能把王彩玲在厅演出这段拿掉会更酷一点,但现在的结局反而更多人喜欢。我们生活中就会遇到这样的人,所以希望故事结尾时,她的梦想得到成全,以此表达对王彩玲的欣赏和敬意。”

片尾的“谨以此情此景献给王彩玲”,其实这正是这部电影的主题。每一个有梦想的人都是王彩玲,如果你是一个有梦想的人,如果你为你的梦想奋斗过,如果你曾经付出过很多但却一无所获,如果你的梦想和现实格格不入,那么这部影片就是献给你的。最后的场景告诉我们,即使你一辈子都不可能实现你的梦想,那也请你不要放弃它,把它放在心底,就像王彩玲一样,她要为了老人和孩子奔波于尘世间,劳累于柴米油盐,但是心底仍然有“大剧院”的梦想,不能实现它,但却不放弃它,这也是一种幸福!

拓展:

《立春》是一部由顾长卫执导,蒋雯丽,张瑶,李光洁,焦刚主演的剧情片于2008年4月11日上映。影片讲述了80年代一个小县城里王彩玲等艺术青年在梦想与现实矛盾中痛苦挣扎的过程。《立春》也是一部励志片,它并没有指出一条通向成功的康庄大道,也没有把个人理想渲染得如何精彩。这部片子通过讲述一群小人物的艺术追求,呈现了个人和群体刺眼的孤独,以及这孤独背后流淌着的暖意

来源:百度百科-立春

返回目录

总结:以上就是本站针对你的问题搜集整理的答案,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如果您想更深入地了解相关内容,可以查看文章下方的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