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织水梦鱼

回答时间:06月22日

刘裕(公元372年-公元422年),字劉穆之,是中国南北朝时期刘宋的开国皇帝。他在位期间,实施了一系列的改革和政策,使得刘宋成为南朝时期最为强大的国家之一。然而,刘裕也因其决断和残酷的一面而闻名于世。其中最著名的事件之一就是他将司马懿家族灭族的决定。

司马懿(公元179年-公元251年)是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的重要人物,曾任曹魏的丞相。他是一位智勇双全的谋士,为曹魏立下了许多战功。然而,司马懿的家族在曹魏灭亡后,成为了刘宋朝廷的威胁。刘裕认为,如果不将司马懿家族彻底消灭,他们可能会成为刘宋政权的内外患。

首先,刘裕将司马懿家族灭族的决定是出于政治考虑。司马懿家族在刘宋朝廷中拥有庞大的影响力,他们的存在可能导致政权内部的分裂和争斗。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刘裕决定铲除这个潜在的威胁。此外,刘裕还希望通过这一行动向其他有异议的势力传递一个明确的信息:任何对刘宋朝廷的威胁都将受到毫不留情的打击。

其次,刘裕对司马懿家族的灭族行动也有一定的历史原因。在司马懿的曾孙司马炎建立晋朝后,司马氏家族一度成为了中国政治舞台上的主角。然而,司马氏家族的统治并不得人心,导致了晋朝的衰落和内乱。刘裕希望通过将司马懿家族灭族来断绝这一家族的后代,以避免历史的重演。

最后,刘裕将司马懿家族灭族也可以视为一种政治手段。他通过这一行动向朝廷官员和军队展示了他的决心和威严。这种决断的表现使得刘裕在朝廷内部获得了更大的权威和支持。同时,这一行动还向其他势力传递了一个强烈的信号:刘裕不会容忍任何对他的统治产生威胁的行为。

总的来说,刘裕将司马懿家族灭族是出于政治考虑、历史原因和政治手段等多重因素的综合考虑。尽管这一决定在当时引起了争议,但从刘裕的角度来看,这是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确保刘宋朝廷的稳定和安全。无论如何,这一事件都成为了刘裕统治时期的一个重要标志,也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网友:围炉煮酒话春秋

回答时间:2021年05月13日·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

因为司马氏自作孽不可活,刘裕不灭了司马氏一族,国家怕是还将继续乱下去。

司马懿作为厚黑学大师,他虽然没有篡夺魏国江山,但是他杀光了魏国忠臣,为他的后人篡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一点是很让人诟病的。

司马懿去世后,他的儿子司马师和司马昭把魏国宗室逼得没有半点尊严,最终到了司马昭的儿子司马炎掌权时,他就篡夺了魏国江山,建立了西晋。

司马炎前期倒是个不错的皇帝,在经济发展上做出了不小的贡献,但他在后期开始放飞自我,变得骄奢淫逸起来,结果造成官员贪腐横行,党派崛起,宗室权利扩张,外族内迁问题也日益严重,为后来的五胡乱华埋下了伏笔。

司马炎还有个很大的过错,那就是选择了傻儿子司马衷为继承人。

司马衷就是历史上那位“ 何不食肉糜 ”的皇帝,他毫无政治才能,他的皇后贾南风又是个善于搞事情的人,结果引发了司马氏诸王的内乱,为了争夺皇位而同室操戈,也就是历史上著名的“ 八王之乱 ”。

就在司马氏诸王在为争夺权力而相互攻伐的时候,北方的少数民族开始蠢蠢欲动,以匈奴人刘渊为首的几个政权开始入侵西晋,经过十数年的征伐,最终将西晋灭亡。

西晋虽然灭亡了,但以司马睿为首的一部分宗室和士族成员南迁并建立东晋政权,与北方的五胡十六国遥相呼应,史称东晋十六国。

东晋有个很显著的特点,那就是门阀制度很严重,司马氏对士族的依赖很强,没有士族的支持,司马氏是无法坐稳江山的。

王、谢、庾、桓四大姓氏先后登场,最开始是“ 王与马共天下 ”,后来谢氏也逐渐进入权利中枢,最后庾氏和桓氏也相继登场。

因为司马氏对四大家族的依赖性太强,所以四大家族几乎垄断了朝廷高官,也出现了许许多多的权臣,例如王导,戚庾,谢安,桓温和桓玄等人,西晋历代皇帝对这些权臣是又爱又怕,既用且防,但总体处于被动地位。

所以说,东晋的矛盾就是皇室和门阀之间的矛盾,皇帝如果分享权力,那么门阀之间也可以维持平衡,国家也可以保持稳定;但如果皇帝想要搞中央集权,那么门阀就会发起反击了,甚至是篡夺司马氏的江山。

权臣当道,司马氏一族却不争气,除了司马睿好一点之外,其他人都很平庸。特别是西晋诸王,他们骄奢淫耻,除了争权夺利,祸害百姓之外,没有几个人真正有才能,这也是门阀士族无法根除的主要原因之一。

不过东晋虽然偏安一隅,但也十分有野心,他们时时刻刻想着收复北方,所以也数次北伐。不过打仗是要花钱的,所以南方百姓的负担就很重,于是爆发了大规模起义,就比如说孙恩和卢循起义。

孙恩和卢循起义打乱了东晋北伐的部署,也对司马氏政权稳固造成了很大的冲击。

这个时候权臣桓玄站了出来,但他不是去平叛的,而是趁乱打劫的,他坐拥荆州富庶之地,兵多将广,很快就吞并了全国三分之二的领土,最后攻入建康,杀死司马道子和司马元显等宗室,然后废掉晋安帝并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楚。

东晋的这一次灭亡,与其说是司马氏家族的灭亡,不如说是因为王谢庾三族衰落而造成桓氏一族一家独大之后的必然结果,因为司马氏没有士族的支持,基本上就是待宰的羔羊,没有半点反抗能力。

桓玄打破了长久以来的政治平衡,却没有士族站出来反对他,这是为何?

因为孙恩和卢循起义的影响太大,到处都闹饥荒,那些腐朽的士族之人,没有任何生存的技能,他们只能抱着金银,穿着华丽的衣服,关着大门整家整家地饿死,他们除了自保之外,对于跟桓玄争夺帝位没有半点兴趣。

但是,桓玄也是个腐朽到极致的人,他也没有什么才能,只不过兵多将广,暂时取得了政权而已。

不过这一切都被一个叫做刘裕的人看在了眼里,他虽然出身寒门,但他深知门阀士卒已经腐朽不堪,一击即溃,所以他觉得自己崛起的机会就在眼前。

刘裕出生于363年,是刘邦的弟弟楚王刘交的二十二世孙,家族在西晋时期跟随晋朝宗室南迁,属于低级士族,只比老百姓的地位高一点。

刘裕小时候家里很穷,母亲因为在生他的时候难产去世,他的父亲甚至连请个父母来照顾他的钱都没有,可见他的家族没落到什么地步了。

刘裕稍稍长大之后,靠砍柴、种地、打渔和卖草鞋为生,日子过得不比刘备好。刘裕虽然很贫穷,但他却很有志气,他总是期望着自己有一天能够出人头地,从而改变家族的命运。

但是,这件事在门阀制度森严的晋朝是很难实现的!因为那时候一个人出生在什么阶级的家族,他这辈子就注定只能干这个阶级之人干的事情,想要让家族地位上升,除非是政权被颠覆了,一切推倒重来!

然而,刘裕出生在一个动乱的年代,这就意味着机会很多。

399年孙恩起义,刘裕知道自己的机会来了,所以果断投军,成为了北府军前将军刘牢之手下的一个小将领。

刘裕的才能很快就展现出来,他屡次率军跟孙恩作战,取得了很大的战功,还逼得孙恩投海自尽,他因此受到朝廷赏识,成为了一名北府军的一名中级将领。

402年桓玄领荆州兵作乱,刘牢之率领北府军对抗桓玄,不料桓玄兵力强盛,刘牢之无法抵抗,刘裕最终攻入建康,建立了楚政权。

刘牢之惧怕桓玄找他秋后算账,于是自杀而死,桓玄之兄桓修成为北府军首领。刘裕审时度势,投靠了桓玄,因此得以保存。

桓修虽然名义上是北府军的一把手,但刘裕在北府军中的声望更高,所以他其实权势更甚,桓玄也不敢小觑他,所以任命他为中兵参军,成为了北府军的实权派。

投靠桓玄只是权宜之计,刘裕只是想借此机会积蓄力量,从而对桓玄发起反戈一击。

孙恩死后,他的妹夫卢循也拉杆子起义,桓玄便派遣刘裕去镇压。

桓玄的妻子刘氏是个能有见识的人,她见刘裕不是等闲之辈,必有异心,所以多次劝桓玄杀掉刘裕,但桓玄依仗刘彧带兵打仗,所以没有听从刘氏之言。

等卢循起义被平灭之后,桓玄觉得天下大定,便开始大肆排挤北府军中旧将,结果搞得北府军中人人自危,许多将领因此聚集到刘裕身边,并跟他密谋反叛桓玄。

404年,刘裕以打猎为名,带着一千七百多人离开建康,在京口发动起义,消灭了驻扎在当地的桓楚及其部众。紧接着,众人推举刘裕为盟主,传檄四方,各地老百姓和寒门中人都纷纷响应。

刘裕作为寒门低级士族的代表,让广大的饱受压迫的底层人民看到了希望,这是刘裕一呼百应的主要原因。

要知道晋朝几十年来都是门阀士族所掌控的,社会虽然固化,但这并不代表底层人民没有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他们之所以不反抗,就是因为没有人牵头,而刘裕的出现恰好给了他们这个机会。

桓玄听说刘裕起兵造反了,于是派兵镇压。但桓玄小朝廷已经腐朽不堪,其军中许多将领都是北府军旧将,再加上刘裕又是个能征善战之人,所以刘裕屡次击败桓玄之兵,他的部众也越来越多。

当年四月,刘裕攻入建康并杀掉桓玄,复立晋安帝。

至此,刘裕已经占据了八个州,他也被推举为都督八州诸军事,总领百官行事,成为东晋实际上的统治者。

东晋末年,朝政腐败,百官放纵,门阀当道,天下分裂。

刘裕当权之后,不但以身作则,高标准要求自己,还严格约束百官,将门阀全部排除出权力中枢,然后任用寒门中有才能之人主事,朝廷风气因此大变。

刘裕还大搞土地改革,让老百姓有田地耕种,还禁止豪门大族兼并土地。

由于国家百废待兴,所以刘裕还减轻徭役和赋税,并鼓励穷人读书,改革人选选拔制度,制定考试规章制度,这样朝廷就可以获得更多有真才实干的官员了。

经过刘裕的一系列改革,东晋的门阀制度基本上土崩瓦解,百姓的日子过得更好了,国家实力也取得了极大提升。

当然,刘裕也是个有抱负的人,他虽然已经实现了改变家族命运的愿望,但他也深知国家还有大片领土没有收复,所以他决定为此努力奋斗一把。

前409年,北燕皇帝慕容超继位,他开始频繁骚扰淮河以北地区,刘裕领兵出征,将北燕彻底消灭,慕容超也被押送到建康斩首。

在消灭北燕之后,刘裕再接再厉,先后灭亡谯蜀和仇池等国,收复了大片领土。

不过,由于刘裕常年领兵在外,晋朝宗室逐渐掌握了部分军权,就比如说司马休之就占据了富庶之地荆州和扬州,掐住了建康的咽喉。

随着司马休之的逐渐做大,他的野心也越来越大,她想要杀掉刘裕,将司马氏的天下给夺回来。

可刘裕岂是那么好惹的,他果断杀掉了司马休之在建康的次子司马文宝及侄儿司马文祖等人,然后发兵荆州,不到一月就击败了司马休之的四万大军,收复了荆州和扬州。

不过,司马休之这个没出息的,在战后之后为了保命,竟然跑去投靠了前秦,成为了晋朝的叛徒。

随着司马休之的败亡,标志着自桓玄叛乱以来各地割据势力的完全终结,东晋再次完全回归统一,并且国土面积还增加了不少。

因为这份功劳,刘裕被任命为都督二十三州诸军事,加领平北将军、兖州刺史、都督南秦州诸军事,并获准开府置官,且获得了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的殊荣。

至此,刘彧登上人生巅峰,他一人掌握晋朝的所有军队,成为了自晋朝建立以来权势最大的一个人。有人就对刘裕说,您一个人支撑着整个朝廷,皇帝早已形同虚设,您为什么不取而代之呢?

刘裕不是不想当皇帝,而是需要一个合适的时机,因为他觉得自己的功绩不够大,如果贸然篡晋,恐怕人心不服。

事实上,随着司马休之的败亡,晋朝宗室已经没有任何存在感了,晋安帝也被刘裕家族完全架空,朝廷所有政令都出自于刘裕之手,文武百官也都唯刘裕之命是从,刘裕如果自立为帝,完全没有人可以阻止。

但是,刘裕是个有清醒头脑的人,他觉得只有自己取得了前任所无法取得的成就,才能让天下人信服。

于是在416年的时候,刘裕领兵十万,发起了对后秦的战争。金国一年多征战,刘裕攻入后秦首都长安,活捉了后秦皇帝姚泓,后秦就此灭亡。

后秦是五胡十六国中一个比较强大的国家,占据着晋朝关中旧地,是东晋一直想要收复而不得的地方,刘裕却办到了,功劳不可谓不大。

刘裕班师回朝之后,满朝文武都对他称赞有加,纷纷建议封赏他,晋安帝最终封他为相国、总百揆、扬州牧的官衔,以十郡建“宋国”,封为宋公,并受九锡殊礼。

刘裕的声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他也知道自己称帝的时机到了,便开始积极谋划篡位事宜。

419年1月,刘裕派人杀死了30岁的晋安帝司马德宗,立他的弟弟司马德文为帝,也就是东晋最后一位皇帝晋恭帝。

按道理说,刘裕应该立一个年纪小的皇帝过度一下才对,可是司马德文那时候已经二十三岁了,刘裕干嘛要立他为帝呢?

原因其实很简单,因为司马德文是个胆小如鼠,毫无原则,一昧苟延残喘之人,比他的哥哥司马德宗更加懦弱,比较好掌控。

司马德文仅仅在位一年,刘裕就派人拿着禅位诏书去找他签字盖章,他不但不恼怒,反而欣然接受,还夸赞刘裕是延续晋朝多存活二十年的大功臣,自己心甘情愿禅位给他。

实际上,司马德文也不是傻子,他知道自己无法改变什么,所以试图用积极配合的态度来自保。

420年,刘裕正式登基称帝,改国号为宋,司马德文则回去继续当零陵王。

比较搞笑的是,司马德文离开皇宫的时候,文武百官都去向他告别,然后回去朝拜新皇帝刘裕,一切都那么安静祥和,没有一个人站出来反对。

为什么没人反对?

原因很简单,因为司马氏统治期间,本就没什么作为,已经完全失去人心了,而刘裕则挽大厦之将倾,给了天下人以生存的空间,大家都很感谢他,所以也都支持他。

对于老百姓而已,谁让他们吃饱饭,他们就支持谁。刘彧为老百姓做了不少好事,这是司马氏办不到的,所以老百姓自然就支持刘裕了。

当然了,也无人可以跟刘裕对抗,这一点也很重要,因为一小部分反对势力不敢在刘裕实力强盛的时候站出来反抗,也是可以理解的。

刘裕成为皇帝之后,对东晋宗室自然是不放心的,所以他决定将司马氏一族尽数铲除。

让刘裕不放心的其实也不光是司马氏一族,而是整个东晋的门阀士族。

刘裕本人出自于寒门,他深知门阀士族统治的根基深厚,所以他在还没有称帝的时候就开始打击以王谢庾桓等家族了,这些家族之人都无法在朝廷担任高官,只能在底层担任小官,门阀士族因此没落。

在搞定门阀士族之后,刘裕也称帝了,所以他便开始打击司马氏家族,司马德文是他首要的目标。

司马德文退位之后,回到封地秣陵生活,但他骄淫奢侈惯了,平时的生活起居跟皇帝没有两样,刘彧本就想杀他,他还如此作死,实在是看不清形势。

不过,司马德文也知道刘彧要对他下手,所以就整日个老婆褚灵媛躲在房间里,刘彧一时无法下手。

刘彧便买通了褚灵媛的两个哥哥,当褚灵媛生下一个男婴之后,她的两个哥哥就偷偷将孩子处死。

司马德文因此更加惶恐,防备心更强,刘彧见暗杀不可行了,所以就派人带着毒酒去将他跟褚灵媛毒杀。

紧接着,刘彧又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大肆捕杀司马氏族人,只有少数人存活,他们逃走之后改名换姓,过起了隐居生活。

据记载,司马氏族人多半改名为司氏、马氏、同氏、仝氏、冯氏和程氏,只有少数人保持司马这个姓氏。

可以确定的是,司马氏一族并没有被全部杀绝,因为经过一百多年的繁衍,司马氏一族的规模太过庞大,且分散在全国各地,不是那么容易全部找到的。

过刘裕的打击,司马氏一族就此没落了,再也没有任何威胁了。刘彧还借鉴了是暗示的失败经验,削弱藩镇,加强了中央集权,使国家政权得以稳固。

刘彧称帝之后,因为他深知百姓疾苦,所以长期保持着他勤俭节约,清简寡欲的生活作风,还采取了很多有利于百姓的政策,国家因此越来越富足。

刘裕虽然开了篡位之后消灭前朝皇室的风气,但他的这一举动似乎并未遭到历史过多的指责,我想着跟司马氏失人心而刘裕得人心有很大的关系吧。

刘裕总体而言也是个好皇帝,对历史的功劳还是很大的,不过他的子孙就不怎么样了,简直是一地鸡毛,这个以后有机会再讲。

网友:史晓生

回答时间:2021年08月27日·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

刘裕杀掉司马懿的后人,不仅是为了杀鸡给猴看,也是为子孙后代消除隐患。

公元265年,经过司马懿以及其儿子、孙子等三代共四人的努力,终于在这一年成功地篡夺了曹魏的政权,建立了晋朝,史称“西晋”。

但有道是风水轮流转,西晋在经历了“八王之乱”后逐步衰落直至灭亡,与此同时,东晋建立,在折腾了数十年后,东晋被大将刘裕夺了权,自此,司马氏所建立的王朝彻底宣告灭亡。

而刘裕在建立政权前后,曾对司马懿的后人大开杀戒,不仅将东晋最后两个皇帝杀死,并且还大肆扑杀司马家族人。

那么,刘裕是如何夺了司马氏的政权了呢?他又是因为什么原因,不仅杀司马氏的皇帝,还要灭掉司马懿的后人呢?

其实原因很简单,正如当年司马昭杀掉魏帝曹髦一样,刘裕杀司马懿后人,一方面是为了稳定自己的统治而必须扫平障碍,另一方面则是为了自己建立的政权能长治久安,因此,才会帮助后辈儿孙提前消除一切不稳定的隐患。

刘裕的出身很低,低到与乞丐出身的朱元璋有一拼。

在史料记载中,刘裕的先祖是汉高祖刘邦同父异母的弟弟刘交后裔,虽说刘交在汉高祖时期位极人臣,但经过西汉与东汉数百年的风云变幻后,到了东晋时,刘家已经沦为为“低等士族”。

而到了刘裕的父亲刘翘这一代的时候,那境况就更惨了,他只不过是当地一个小小的功曹,不仅官小言轻,并且薪水极低,养活一家人都成问题。

因此,在刘裕出生时,父亲刘翘曾几度想将刘裕丢掉,不为别的,实在是家里没钱,就连乳母都请不起,最终还是邻人伸出援手,将刘裕接到家里养育,这才没能让刘裕被遗弃。

可想而知刘裕在童年时期,过的是何等的贫困,千余年后的朱元璋小时候也不过如此。

但贫苦的生活,反而让刘裕受到了磨炼,在他长大后,不仅在外貌上极为伟岸,并且因为自小家贫,因此胸怀大志,常常想着如何改变现状,更重要的是,他以孝顺继母而闻名乡里。

但有志向归有志向,能不能实现是另一回事,在门阀制度森严的东晋,一个出身寒门的年轻人,若是想出人头地,基本上是难于登天。

不过,难并不代表没有办法,像刘裕这种身份的人,如果想有所作为,参军是唯一的选择。

刘裕本人也是十分清楚这一点,因此在隆安三年(公元399年),义无反顾的选择投戎,成为了当时前将军刘牢之部下。

在军中效力期间,刘裕作战极为勇猛,多次身先士卒,同时,他本人也擅长谋略,靠着这两点,刘裕很快脱颖而出,成为了当时东晋的一名大将。

当时的皇帝是晋安帝司马德宗,他的智商明显有问题,根据史料记载,司马德宗在生下来时就有些不正常,到了他长大后,更是说话都不利索,就连季节交替他都不能分辨。

“帝不惠,自少及长,口不能言,虽寒暑之变,无以辩也。”---《晋书.安帝纪》

说白了,晋安帝就是一个傻子,一个这样的人,让浑身充满谋略的刘裕,怎么能安心地屈居于他之下?不仅刘裕如此,朝中的大臣也是这样的想法。

因此,到了元兴元年(公元402年),东晋著名的权臣桓玄按捺不住,发动了叛乱,东晋政权暂时易主,朝廷被桓玄掌控,此时的刘裕在思虑良久之后,明智的选择了寄身于桓玄之下以行韬晦。

不过,由于刘裕在军中声望很高,桓玄的妻子考虑到刘裕始终是个隐患,就多次建议桓玄杀掉刘裕,但桓玄则认为大可不必,并且,他还要利用刘裕荡平中原,因此,刘裕算是躲过了一劫。

不过,该来的始终要来,就在桓玄称帝后,对刘裕以及其掌控的北府兵展开了清剿,一时间,刘裕损失惨重。

如果没有桓玄的斩尽杀绝,可能刘裕会是桓玄的一员得力干将,但桓玄不给他留退路的做法,让刘裕不得不为了自保,选择站到了桓玄的对立面。

元兴三年(公元404年),刘裕以打猎为由,暗中召集了北府残兵共一千多人,于京口举兵起义,起义军人数虽少,但在刘裕的带领下,势如破竹,很快击败了当地守军。

刘裕起义的消息传开后,天下为之震动,一方面赞叹刘裕的勇猛,另一方面也为刘裕的勇气所折服,因此,响应者不计其数,很快就聚集了一股庞大的势力,而刘裕也顺理成章的成为起义军的首领。

短短数月,刘裕就击败了桓玄的大军,彻底结束了桓玄短暂的统治,而此时的他,不管是在军中还是朝堂上,地位和声望达到了极点,但是他并没有因此志得意满,反而启用武陵王司马遵,总领百官行事,并在一年后,迎晋安帝返回建康,自己安心当了一个东晋的臣子。

那么说,此时的刘裕真的没有取代晋朝的心思吗?其实并不是,他的野心,可不仅仅是当一个臣子,只不过在赶走桓玄后,政局混乱,百业废弛,并且外敌虎视眈眈,他需要时间,将这一切隐患都料理完毕后,才是称帝的时机。

事实上也确实如此,在刘裕掌权后,对内以身示范,以威严约束宫廷内外,让大小官员都认真供职,对外则持续用兵,先后攻灭南燕,荡平荆江,把东晋周边的敌对势力一个个清楚,这样一来,就为自己取代东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而到了义熙十三年(公元417年),经过刘裕先后两次的北伐,关中的部分区域,以及整个中原,几乎都在刘裕的掌控之下,巨大的军功,让刘裕的地位已经高到无以复加。

次年,朝廷封刘裕为宋公,并赐九锡殊礼,还赏赐了十个郡作为刘裕的封地,自此,刘裕成了东晋实际的第一人。

身居高位的刘裕,自然不会愿意继续当一个傻子的臣子,因此,在他被封为宋公的第二年,他就派人杀了晋安帝。

不过,他在杀了晋安帝之后,并没有马上登基,而是拥立了晋安帝的弟弟司马德文为帝。

难道刘裕不想当皇帝吗?他非常想,不然他也不会杀掉晋安帝,之所以他没有马上登基,是因为当时出了一个让他不得不忌惮的图谶。

这个图谶上,说“昌明之后有二帝”,昌明是东晋孝武帝的字,在孝武帝死后,晋安帝接班,如今晋安帝死了,按照图谶的说法,后面应该还有一个皇帝才对。

别看刘裕在战场上杀伐决断,但对于这种玄而又玄的东西,刘裕还是十分相信的,为了稳妥起见,他不得不暂时按住自己的野心,把司马德文推上位,算是应了图谶的说法。

而司马德文上位不久,刘裕心想终于完成了任务,因此,就迫不及待地让部下写好禅位诏书,逼迫司马德文禅位。

元熙二年(公元420年),刘裕接受了司马德文的禅位,代晋称帝,建立了刘宋政权,同时他封司马德文为零陵王,并表示会好好善待他,不会对他下手。

但真的如此吗?刘裕会放任司马家族的后人繁衍生息,成为自己的隐患吗?答案是肯定不会的。

就在司马德文奔赴封地后,刘裕手下的大将刘遵考在就带着重兵来到他的封地,名为保护,实际上是来监视他的一举一动。

因此,司马德文的日子过得很惨,在他到达封地后不久,生了一个儿子,但刚出生没多久,就被刘裕派人杀掉,对此,司马德文是敢怒不敢言。

为了不遭受刘裕的毒手,司马德文平常极为谨慎,就连饭菜都由其妻子亲自动手烧煮,生怕刘裕派人在其中下毒。

司马德文的谨慎,让刘裕一直没有找到机会下手,最终,他实在是不耐烦,也等不了了,直接派人用被子捂死了司马德文,并在之后,下令诛杀全国范围内的司马家族成员。

也正因为如此,刘裕开了一个恶例,就是他是历史上第一个杀害禅让皇帝的人,自此之后,但凡是禅让的帝王,基本上很少有善终的,究其原因,正是刘裕开了一个不好的头。

而在司马德文死后,东晋的司马家族成员也迎来了灭顶之灾,极大多数人因此被诛杀,只有少部分人靠着隐姓埋名逃出生天。

不知道当年篡夺了曹魏政权的司马懿,以及当街杀害魏帝的司马昭看到这一幕会作何感想?

无论如何,刘裕算是把司马懿祖孙三代四人一手建立起的晋朝给推翻,并对司马懿的后人几乎是赶尽杀绝,虽说不至于灭族,但几乎差不多。

那么,刘裕为什么会在已经称帝的情况下,仍旧不放过司马懿的后人呢?

其实说起原因,并不是特别复杂,刘裕这么做,是为了自己,也是为了后辈儿孙,更是为了自己好不容易打下的基业。

其一,是刘裕当时的年龄迫使他不得不下此毒手

刘裕是在公元420年登基称帝,而根据史料记载,刘裕出生在公元363年,也就是说,在他当上皇帝的那一年,刘裕已经是一个57岁的人了。

57岁,在现代都不算年轻,而在古代更是一个老人了,有道是五十而知天命,而刘裕早已过了知天命之年,况且,古代人的寿命平均都不算很长。

换句话说,刘裕十分清楚,如果不出现奇迹,自己怕是活不了太久了。

并且,刘裕自打年轻时就一直征战沙场,常年的战斗让他的身体状况不容乐观,到了五六十岁这个年纪,各种后遗症颇多。

在这种情况下,他不得不考虑,假如在自己死后,刚刚建立的刘宋政权该怎么办?

众所周知,司马家族在当时毕竟是皇族,虽说被刘裕取而代之,但俗话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隐藏在司马家族其中的还有不小的势力,而这些势力,正是刘裕的心头大患。

他活着还能压制住司马家族,但是他如果死了,恐怕司马家族会第一个跳出来。

并且,当时刘裕的几个儿子,年龄并不大,而他们的手段以及胆识,比刘裕差的不是一星半点,如果司马家族作乱,怕是很难将其扑灭。

因此,在考虑到这些后,刘裕才不得不先下手为强,既然司马家族在未来是一个隐患,那么就将其全部绞杀,这样就可以没有后顾之忧了。

其二,刘裕继位的时间太短,根基不深,此时不杀日后更不好杀

我们都知道,司马家篡位,是从司马懿开始,中间经历了司马师、司马昭,直到司马炎才总算成功,取代了曹魏。

而刘裕呢?他靠着武力,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诛杀晋安帝,紧接着又迫使司马德文禅位,自个儿当了皇帝。

时间短,并且极为仓促,是刘裕上位的特征。

虽说中间刘裕也做了部分安排,比如在杀了晋安帝之后,没有马上登基,反而让司马德文上位,但任谁都能看出,这只不过是刘裕为了图个好名声,所做的手段而已。

并且,他为了快速上位,省去了很多步骤,凭着杀杀杀,从才把皇位夺到手的。

因此,不管是根基,还是在当时士族门阀的口碑中,刘裕的根基和名声都不好,这就为他将来的统治,埋下了一个隐患。

说白了,刘裕的做法在当时很难让那些门阀服气,虽说他们迫于武力,不得不暂时承认刘裕的地位,但日子一长,肯定会借题发挥,以此为由来反对刘裕。

其中尤其是曾经的皇族司马家,更会暗中在背后推波助澜。

而刘裕选择在刚登基就诛杀司马家族,恰恰是最好的时机,此时他的地位和声望达到了极点,哪怕是杀司马家族的人,由于他掌握着独一无二的实力,因此也就没人会说什么,也没人敢说什么。

并且,他也已经杀了晋安帝和司马德文,既然恶名已经抹不去,干脆一不做二不休,杀他个干干净净,不然日后等到司马家族稳住神后,杀起来反而麻烦。

其三,杀鸡给猴看,是刘裕杀司马家族的根本原因

前文讲过,刘裕出身贫寒,堪比明太祖朱元璋,像他这种出身,原本在门阀把持朝政的东晋,是没有机会出头的。

由于刘裕的有勇有谋,同时更是因为时代的因素,造就了刘裕,让他得以以寒门的出身,身居高位,并有实力改换朝代。

但即便是他当了皇帝,全国上下依旧是门阀林立,毕竟这种情况已经存在很久,即便是历经战乱,一时半会也改变不了。

而刘裕深知门阀把持的恶果,这对他建立的政权完全没有什么好处,如果想长治久安,那么只能改变现状。

怎么改变呢?自然是破除门阀林立的局面。

而破除的最直接办法,那就是把这些门阀清除掉,作为曾经的皇族,司马家肯定是最大的门阀,那么,拿他们开刀,显然最为合适。

并且,如果不杀司马家族,那么其他的门阀,就会逐渐团结在司马家族身边,形成一股能与朝廷抗争的势力,这些都是刘裕不愿意看到的。

因此,刘裕想快速地解决这个问题,那么就只能发挥他的强项,那就是破而后立,说得简单点,就是把门阀杀干净。

自然,司马家族也就成为了被杀的首要对象。

刘裕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除了诛杀司马家族的成员外,刘裕在登基后,实行了一系列有利于国家发展的政策,不仅打破了东晋门阀林立的状态,更多为重用寒门出身的士子,彻底终结了门阀专政的时代,使刘宋政权成为了六朝疆域最辽阔的时期,其本人也被后人称赞为“定乱代兴之君”。

综上所述,刘裕在登基后,对司马家族的后人打死诛杀,是出于自己统治的需要,这样做不仅能避免司马家族成为新政权的隐患,并且还能借此机会,对其他门阀起到震慑的作用,并且,在他登基之初就杀也是最合适的时机,为了自己也为了儿孙,只有杀光司马家族才能安心。

网友:夏目历史君

回答时间:2019年01月17日

刘裕通过镇压桓玄之乱,接着平定南方与北伐,积累了不少的军功与威望,从而慢慢的掌握了东晋的实权。公元419年,刘裕杀死晋安帝,另立司马德文为傀儡皇帝,是为晋恭帝。

但仅过了一年,即公元420年,年过五十的刘裕深感自己已时日无多,于是逼迫司马德文退位,自己建立了宋。而在这其中刘裕将国号定为宋,为很多人所不解,毕竟刘裕和汉高祖刘邦是有关系的,刘裕的祖先是楚元王刘交,这个刘交又是刘邦同父异母的弟弟,按说有这层血缘关系刘裕国号应该为汉才对。

为何要称宋呢?刘裕将国号定于宋也同样是合理的,它一样有认祖归宗的意思的,刘裕家族世居彭城,彭城又是春秋时宋国的旧地,刘裕命名为宋其实也合理。

回到正题。刘裕建宋称帝后,降十分配合自己改朝换代的司马德文为零陵王,虽然是被封王,但事实上却是被迁往秣陵给看管起来,一切活动被限制了,其实与被软禁无异。


在被软禁之时,虽说司马德文小心翼翼度日,但刘裕依旧深感不安,听说司马德文的皇后生了儿子,立马派人将其杀害。在杀了他儿子没多久后,为免除后患他还是决定杀了司马德文,而在这其中出了一个小变故,那就是刘裕派去毒杀司马德文的一个臣子叫做张伟的,因不忍心谋害旧主选择自己喝毒酒自尽。

这就彻底激怒了刘裕,刘裕认为肯定有不少人心中仍有旧主,于是命自己亲兵翻墙去毒杀司马德文。司马德文拒绝自杀,认为自杀不能投胎为人,于是亲兵将其挟上床,用被子蒙住他脸,将其扼死,东晋最后一位皇帝就这样被杀了。在此之后,刘裕觉得皇帝都杀了,干脆一不做二不休,将司马皇室全部杀害。

刘裕此举可以说是开了个先例了,毕竟在此之前还没有禅位的君主是被杀的,就比如当时离的最近的汉献帝刘协与曹魏末帝曹奂,他们在禅位后都活的好好的。那刘裕为什么要这么做,开这么一个不好的先例呢?

其实最重要的原因还是为了稳定自己的新兴政权,刘裕虽说先祖是汉朝宗室,但到了自己这个时候他只是个泥腿子,能有如今的成就,他全靠自己。一般来说这种靠自己能力打天下的人,往往更怕自己的天下被夺去,比如刘邦、朱元璋这样的,都对自己天下有威胁的人很小心谨慎,甚至是猜忌。而当时有不少人依旧念旧主,比如前头说的那个宁愿自己死,不愿去毒杀司马德文的张伟,这很难不让刘裕多想。

而刘裕在称帝后,他抑制士族,重用寒门,他也很担心士族势力因为不服自己的政策选择扶持司马氏叛乱,使得司马氏政权会死灰复燃,对于他来说只有赶尽杀绝才是最保险的,这样让想造反的士族没有任何借题发挥的机会。

再者当时还有一个相当现实原因,刘裕称帝时五十七岁,他深知自己时日无多,而自己的接班人宋少帝刘义符才十七岁,而且心智未开还是个只知玩耍嬉戏的孩子,实际懂得的还不如十七岁的少年,为了儿子着想他也得杀光司马氏以免以后出现后患。

当然也有报复的原因,自己怎么地也是刘氏子孙,蜀汉司马氏派钟会、邓艾灭的,杀光司马皇室颇有复仇司马氏、拉拢刘氏子孙的意思。他对司马氏做的越狠,证明他是真的对司马氏越恨,世间人就越认同他与刘氏关系密切,是正统刘氏子孙。

因此刘裕将司马懿后代灭族理性来说是出于自己统治的需要,感性来说是为了报复。

不过风水轮流转,在刘宋末年,刘裕的后代、也是刘宋最后一位皇帝宋顺帝刘准被迫禅位给了齐王萧道成。当时萧道成派大将王敬则率军入宫,宋顺帝刘准当时年仅十三岁,看到王敬则带这么多人很害怕,于是询问王敬则自己是不是要死,王敬则冷冷答复:“只是让您到另外的宫殿中居住,您家先前取代司马氏一家(指刘裕代晋建宋事)也是这样做的。”

这意思就是结局和司马德文一样,先到外面住一段时间,接着被杀死。听完这句话后,刘准自己也深知已无存活的可能,于是流泪说:“但愿我今后生生世世永不再生在帝王家中!”果然萧道成称帝不久后,刘准便被杀害。刘裕当初为了巩固统治,开了先例,灭了司马氏,而不曾想到后来自己的子孙也尝到了这样的苦果,令人唏嘘!

网友:小约翰

回答时间:2019年09月02日·知名历史自媒体

有人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意思是说凡事看似偶然间其实带着必然,世上万事必有因果。

东汉时大奸臣曹操趁着天下大乱,挟天子以令诸侯,玩姓刘的于股掌。其子曹丕更是变本加厉、得寸进尺,逼着汉献帝把皇位禅让给曹家,曹丕如愿坐上皇帝宝座 。

可是天道轮回,后来曹魏大臣司马懿的两个儿子司马师司马昭也把曹家的皇帝当木偶去控制。到了后来,司马炎也如法炮制演出了一幕好戏,逼小皇帝曹奂禅让,夺去了曹家的江山。

可不管怎么说,曹操和儿子对禅让的刘家人还算客气,并没有太为难他们,更没有斩草除根。汉献帝死后被封公爵,在禅让后还活了十几年。

“好人”好报,司马昭登上大位以后也善待曹操的后人。虽然夺权不那么名正言顺,但善后做得还算不错,曹家被世袭为陈留王,没有招来后人太多的非议。

不过司马家族可没有那样的好运,因为他们遇到了一个不守游戏规则的主,这个人叫刘裕。

刘裕出生在彭城跟刘邦一样都是江苏人,后来发迹后自称是刘邦的后人。人一旦有点名气都想傍名人,其实他跟刘邦一百杆子都打不着,也没有贵族后代的气质,整个一小流氓、混混。

刘裕虽然吹牛是刘邦弟弟刘交的后代,但家境贫寒,一落地就没有了母亲,父亲一看这小子养不活扔了喂狗算了,刘裕一个亲戚急忙拦住,好赖是条性命,不如让我养养试试看,能不能活下来就看他造化了。谁知道刘裕不但活下来,而且还成了器。

刘裕一天天长大,长得虎背熊腰、浓眉大眼。不爱上学喜欢打打杀杀、舞刀弄棒。而且脾气不好,附近的人都怕他。

不过刘裕不欺负弱小,专门跟有钱有势的人过不去。刘裕有个长处就是为人豪爽,虽然偷鸡摸狗,但出手大方,对朋友很慷慨,身边聚集不少狐朋狗友,时间一长,慕名投奔他的人越来越多。于是刘裕就野心勃勃开始杀富济贫,打家劫舍,拉起了人马造反。

后来司马家族的晋朝统治不稳,天下大乱。公元399年,刘裕被晋朝皇帝诏安在皇帝的军队效力,带兵镇压各地的反叛武装。


刘裕虽然没有文化,不懂兵法,但天生就会打仗,再加上身边有几个非常称职的智囊,因此刘裕带领的部队能征善战,屡建奇功。

刘裕先后先平定大军阀孙恩,又镇压了割据武装头目桓玄,接着消灭桓楚、西蜀、刘毅等反叛武装;最后还诛灭南燕、后秦。不仅如此,刘裕还带兵打败了骁勇的北魏军队,收复了不少失地。

刘裕因为没有文化,开始只知道打打杀杀、建立战功,但后来立功越来越多,官职越升越高,直到跟曹操一样可以带剑入宫,见到皇上不用行礼,权倾朝野、威震四方。刘裕那颗心就不安分了,部下也劝说他,说皇帝已经是傀儡,晋朝的天下全靠你给撑着,何不自己当皇帝?

刘裕的心本来就不安分了,部下一撺掇,立刻水到渠成。公元420年,刘裕效仿晋朝故事,逼迫晋恭帝司马德文把地位禅让给自己,改国号为宋。

刘裕虽然效仿司马昭当了皇帝,但并没有像司马昭善待曹操后人那样善待司马家族,反而把司马家族斩草除根,没有留下一个活口。刘裕为什么如此狠毒呢?

我们知道在正常的社会,人都有改变命运的机会,展现在每个人跟前的机会是平等的。大家一起上学,一起考试一起应聘,靠本事当官,发财。农民的儿子也能当省长,厨师的儿子也能当商业巨头。

但在封建社会不是这样,底层人没有受教育的机会,也没有拼爹的资本,不能走后门去衙门任职,不能找好一份工作,也没有资金做生意。

因此升官发财跟他们无缘,只有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

但总有一些智商高、胆子大、无知无畏的人发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质问,他们不信天、不信命,胆大包天、铤而走险。

但是在封建社会中,尤其在南北朝的门阀政治时期,出身对人的影响是终身性的。由于刘裕出身不高,即使做了皇帝,他也依然拥有强烈的危机感。对于门阀极度的不信任。

司马家族虽然被逼退位,但影响力依然在,仍然有相当多的门阀愿意支持司马家族。如果不除掉这个心腹之患,刘裕无法保证自己的江山能够传递下去。

因为有自己先人司马昭善待曹操后人的先例,晋恭帝觉得自己也会达到刘裕优待,所以就干干脆脆把皇位禅让给刘裕了,刘裕当时也满口答应要让晋恭帝他们好好过日子,谁知道没过多久,刘裕就害死了晋恭帝,还诛灭了人家九族。

两年后,杀人如麻的刘宋王朝创始人刘裕的人生也走到了尽头,终年60岁

刘裕将司马家族斩草除根,除了小人得志、心狠手辣以外,还有一个考虑是担心自己江山不稳、怕司马家族卷土重来。可是他忘了那句话,天下非一人天下,他能从别人那里抢去,谁都可以从他手里拿走,不仅限于司马家族。

刘裕建立的刘宋王朝存在了不到六十年,就被南齐王朝取代,南齐的开国者萧道成不仅做掉刘宋皇帝,而且学习刘裕好榜样,灭掉了刘裕后代。让刘裕的后代留下了一句很有名的话——“愿生生世世,不再投胎帝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