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离炜诚哥

回答时间:06月16日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军队使用了一种较特殊的机枪弹药供应方式,俗称为铜板供弹(Copper Block)。这种供弹方式是为了应对日本 资源短缺 的情况而采取的临时措施。

由于整个战争期间,日本面临着资源供应的限制,特别是 金属资源 的短缺,因此他们需要寻找替代的解决方案来满足军队的需求。在机枪中使用传统的弹链需要大量的金属,而铜板供弹方式则可以减少金属的使用。

铜板供弹是通过将子弹一枚枚装填在类似于盒子的铜板上,这种铜板上有许多排列整齐的孔,每个孔中放置一发子弹。当机枪射击时,铜板会被连续地送入机枪供弹口,每次供弹时将铜板推进一格,以提供新的子弹。这种供弹方式相对于弹链,可以使用更少的金属,并且可以适应资源短缺的情况。

然而,铜板供弹方式也存在一些缺点。首先,它的 供弹速度较慢, 需要较多的时间来更换铜板。其次,铜板供弹在潮湿或恶劣的环境条件下可能会导致供弹出现故障。因此,这种供弹方式在现代实战中已不常见,一般被用于资源有限的训练或特定情况下的应急使用。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军队采用铜板供弹,主要还是为了应对资源短缺的问题,通过减少金属使用来节约有限的资源。

网友:陶德ZS

回答时间:2017年10月18日

日本92式重机枪使用的弹板学名叫保弹板,一般是能装30发子弹,这个是预置的。这个保弹板对制造工艺要求非常高,它是一个直板然后把每一发子弹卡住。实际上日本生产这个保弹板还是比较费材料的。

当时机枪的供弹主要是有三种方式,一种是日本的保弹板,一种是帆布弹链。最后一种就是金属弹链;这三种供弹方式最落后的就是帆布弹链接,其次是保弹板,最先进是金属弹链。二战德军和美军都用金属弹链。实际上日本人不用弹链跟日本人的对重机枪的使用方法有很大关系。

二战日军的作战战术中比较强调小队以上的面杀伤火力,但是不太强调用机枪作为压制武器。日本人更多喜欢用面杀伤手段,比如手榴弹、掷弹筒是这一类武器;而不像美国人、德国人、苏联人那样喜欢用重机枪来充当压制火力。 日本人对重机枪的使用一般是就将其安置在后方的专用阵地上对敌进长点射攻击,一般是6发长点射或4发短点射,正好一个保弹板够4-6次点射,依靠这种方式进行攻击压制。 但在战场上要拔出敌方要点时,日本人一般使用掷弹筒而不是机枪压制拔点。其实使用保弹板与二战日军的陆军战术是有很大关系。

二战日军其实也有金属弹链金属弹鼓,比如装甲车或飞机上是有使用金属弹链和金属弹鼓的。但陆军却不用金属弹链,这跟日军的轻步兵操典上的规定有关。二战日军最大的问题是重机枪不下到基层的一线部队,都是中队甚至大队才配备重机枪,下面基层部队只有轻机枪,那么需要重火力支援时都是掷弹筒来解决。基本上二战日军的重机枪与92式步兵炮也就是大队炮是一个火力级别,都只配备营级单位。这个武器配备的层级很高,这是二战日军的军制存在一个问题。

对于92式重机枪火力持续性不好的问题,其实并不准确。二战日军是有重机枪中队的编制。一个重机枪中队中伺候一挺重机枪是11个人的枪组,这就是它编制问题。11个人中有6个人可以负责供弹,编制这么高根本不存在火力持续性不好的问题,一个接一个的递保弹板就行了,这种情况下也用不到弹链。除非是枪支本身质量问题中间需要散热会停止一会射击,不然火力持续性还是不错的。而当时西方军队重机枪枪组则没有那么多人都是3人左右,当然人家是使用弹链,人少也能保证火力连续性。

还有一种说法是日本人用保弹板是为了节省弹药,其实还真是没太多关系。他们的轻机枪用弹斗到是跟节约弹药有些关系。但重机枪不存在这个问题。二战日军的机关铳中队给一挺92重机枪配那么多弹药手,还设有专门的弹药搬运车,要节约弹药不会这样设置机枪组编制。这其实跟日本人对重机枪的诡异认识有关系,武器设计也是一个诡异的设计思路。

网友:兵工科技

回答时间:2018年02月10日·兵工科技杂志社官方账号 军事问答专家

图注:“九二式重機関銃弾薬保弾板”

你说的应该是俗称“野鸡脖子”的92式重机枪吧,这款机枪就是用30发弹板供弹的。至于为啥不用弹链,估计有下面几点原因:

1、日本的92式重机枪是仿自法国的“哈奇开斯”M1914机枪,法国这款枪用的就是弹板供弹(后期有使用弹链供弹的改型),日本在仿制时沿用了这个设计,也使用弹板供弹,并把这种供弹具命名为“九二式重機関銃弾薬保弾板”。

图注:使用弹板供弹的法国哈奇开斯M1914机枪

2、一战时金属弹链还比较少见,且多用在航空机枪上,陆军机枪基本都是帆布弹带。帆布弹带可以折叠卷曲,使用和收拢都很方便,但缺点也很明显,那就是容易受潮霉变,会对供弹顺畅性造成影响。而且机枪供弹具拨弹时的力量比较大,帆布弹带在使用中容易被拉扯变形,容易造成卡壳。与之相比,供弹板在当时算是可靠性比较高的供弹方式,基本很少卡壳,就是单人操作也不容易卡壳,不像弹带需要副射手用手扶着才能保证供弹顺畅。

图注:装有30发弹板的92式重机枪

3、弹板供弹最被垢命的就是供弹持续性不如弹链,但这要结合机枪的射速来看。对于MG34、MG42这样的“泼水”枪而言,用弹板供弹肯定不行。但日本人对机枪的认识比较奇葩,觉得精度比火力密度更重要,比如“宁要一枪一命的步枪,也不要百枪一命的冲锋枪”就是这种思维的产物,因而在设计92式重机枪时,为确保精度,将射速压的很低,理论射速只有450发/分钟,战斗中的实际射速只有100多发/分钟,用弹板就能保证供弹量。但这其实也就在面对装备较差的中国军队时呈呈威风,到了太平洋战场,面对装备大量自动火器的美军,92式重机枪火力密度不足的缺点便被无限放大。

网友:利刃号

回答时间:2018年12月07日·优质军事领域创作者

说到重机枪,大家的脑海里浮现的肯定是那一挺挺放在三脚枪架上带着长长弹链的霸气形象。不过在二战时期日本军队的一些机枪却不按套路走,这些机枪不使用弹链供弹,而是用一块铜板也就是常说的供弹板供弹。而之所以这么做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因为日本国内资源的匮乏,还有一个就是与他们的军队战术有关。

在采用保弹板供弹的日军机枪中,最具代表性的就要数92式重机枪了。该枪采用了30发的保弹板供弹,因此在作战时必须要有一名供弹手始终呆在旁边,否则会严重影响火力的持续性。而中美等国的重机枪则采用弹链供弹,一条弹链装200或250发子弹,如果需要的话还可以加长,在必要情况下只需要射手一个人就可以操作机枪且换弹也快速方便。

其实日军并不是没有实力搞出弹链供弹的机枪,只不过日军国内资源匮乏,舍不得像欧洲那些国家那样挥霍子弹,这一点从整个战争期间日军始终没有大批量装备冲锋枪就可以看出。所以日军在设计机枪时射速都不太高,而且很重视机枪的射击精度。这样一来采用供弹板供弹也就可以满足需求了,而且供弹板的供弹数少,既可以防止士兵浪费弹药,又可以回收再利用,十分符合日本军方节约的要求。

另一方面,日军战术十分讲究精确射击,他们对重机枪的使用往往是部署在靠后的位置,利用较远的射程进行点射压制,而近距离上则依靠轻机枪和掷弹筒来对敌军火力点开展攻击。所以在此基础上,日军对弹链供弹的机枪的需求也就不那么强烈了。

还有一点,那就是日军一开始装备的是法国制造的哈奇开斯机枪,这种机枪就是采用了弹板供弹。日本人引进这种机枪之后觉得十分的好用,就积极的仿制并改进。而后来的日本机枪都或多或少的带了哈奇开斯机枪的影子,弹板供弹就是其中之一。

在二战爆发之前,日军的对手是装备低劣的中国军队,因此弹版供弹的机枪还是完全满足需要的。不过在此之后,面对习惯拿子弹埋人的美军时,日本人就被打的生活不能自理了。当然,这个时候日本高层普遍不把士兵当人看,对于他们来说子弹要比士兵值钱,所以还是继续使用弹版供弹的机枪吧。

网友:风云千里眼

回答时间:2018年08月10日

日本本身在机枪上下的功夫就比较少,他们不太喜欢机枪这种武器,更加信赖三八大盖这种步枪,一是因为节省子弹,日本是一个资源比较匮乏的国家,所有武器的研发 ,都是围绕节约资源而展开的,二是因为步枪这种击发形式,更加符合日本的“武士道精神”,况且日本的武器,虽然和德国意大利苏联没法比,但是在当时足以称霸亚洲,所以有些膨胀,结果诺门坎战役,日本的大炮射程,甚至都够不到苏军阵地,因而大败,并且其对于重机枪的研究并不深,否则也不会在太平洋战场上被美军突突的那么惨烈了,所以它直接 借鉴的哈奇开斯为蓝本,设计了二战著名的机枪92式重机枪,但同时他也是世界上最差的重机枪之一(歪把子比它还烂吧)。

本身弹链供弹系统比弹板供弹系统优点多,使用弹链系统,可以一个人完成有效射击,人数更加精炼,理论上可以无限接弹,换弹速和排除故障速度快,火力持续性好,但是一旦泡水,就容易发生故障,卡壳,所以弹链的保养尤为重要,而且弹链供弹系统结构复杂,对于资源有限的日本来说,不太适用。

尽管如此,日本机枪使用弹板供弹系统也不完美,一个人无法在战场上进行有效射击,必须得有一个副射手帮忙,机枪手开枪,副射手还得抓紧接弹板,两个人一旦不默契,机枪手子弹都打完了,副射手可能还没搭好子弹板,对副射手依赖很大,两个人一旦有一个挂机,那就哑巴了(和歪把子机枪一样让人极度无语),而且弹板一块铁片子,运输起来实在不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