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环球时报
香港《南华早报》11月30日文章,原题:顶尖科学家为何离开西方前往中国? 在美国工作十多年后,今年年初,几何学专家孙崧回到了中国。离开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职位后,他加入了浙江大学数学高等研究院。孙崧被誉为菲尔兹奖(数学领域国际最高奖项之一——编者注)的有力竞争者,他表示,希望帮助有志于从事数学研究的学生,并将他的专业知识传承给年轻一代。
孙崧加入了今年越来越多从西方国家来到中国大学任职的世界顶尖科学家和数学家的行列。除了个人发展平台和机会外,加入中国科研机构的华裔研究人员和外国学术专家都表示,中国不断增强的学术实力以及丰富的年轻人才储备是主要吸引力。
近年来,数学领域顶级人才的涌入尤为显著,这或许预示着中国在该领域的竞争力和影响力日益增强。尽管一些数学家表示,对比美国,中国在数学领域仍有几十年的差距,但包括今年的邵逸夫数学科学奖获得者彼得·萨纳克在内的数学家表示,中国正变得非常有竞争力,而且中国拥有“巨大的人才储备”。
日本学士院院士、数学家深谷贤治于今年9月离开美国石溪大学后,加入清华大学担任全职教授。深谷贤治的研究重点是连接数学和物理学的辛几何,他说,中国学生在学习数学时表现出强烈的渴望和专注力,这让他想起了年轻时的自己。
《南华早报》梳理发现,另有两名在中国出生的获奖数学家在国外生活数十年后选择回国任教。著名数学家麻小南曾在法国、德国等国高校任教数十年,今年加入天津南开大学,担任陈省身数学研究所讲席教授。麻小南主要从事微分几何、复几何、拓扑,特别是关于流形上的整体分析与指标定理领域的研究,是该方向在他所属年龄段的领袖级人物。他表示,南开大学“深厚的学术底蕴和矢志创新的精神”吸引了他,他希望培养更多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的数学人才。
澳大利亚华裔数学家汪徐家在今年9月回到家乡杭州,加入西湖大学担任数学讲席教授。汪徐家因在偏微分方程方面的研究闻名,曾获得澳大利亚桂冠学者称号。2007年,汪徐家成为首位获得华人数学界最高奖项——晨兴数学奖、在中国内地获得博士学位的数学家。
吸引海外学者到中国任职的另一个原因是,他们可以借此扩大自己的学术履历,包括建立新的研究机构。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电气工程和激光领域的先驱、法国物理学家杰哈·阿尔贝特·穆鲁于10月加入中国顶尖大学北京大学,担任物理学院讲席教授。北京大学表示,穆鲁将在物理学院建立一个专注于研究和国际合作的新研究所中发挥关键作用。2018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后,穆鲁在北京的一场活动上表示,各国科学进步的差距“确实在缩小”,中国政府比美国更重视科学。
今年7月,纳米技术和纳米科学专家、被誉为“纳米发电机之父”的王中林就任中国科学院北京纳米能源与系统研究所所长。在今年美国斯坦福大学和全球最大学术出版商爱思唯尔(Elsevier)联合发布的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排行榜中,王中林名列第一。值得一提的是,由于纳米科学和纳米技术在医学、工业、能源和军事技术方面的广泛应用,中国和美国都对这门科学非常感兴趣。
一些今年回国的科研人员表示,自己很想念祖国,或者一直计划从国外回来。今年1月,屡获殊荣的美籍华裔物理学家高华建加入清华大学。此前他曾在美国、欧洲和亚洲任教40多年。高华建在清华大学发布的一段视频中表示,他很高兴回到中国激发学生的科研热情,他“一直都想回国”。
“明星双胞胎”科学家马冬晗和马冬昕也在今年1月结束北美的博士后研究回国,她们的母校清华大学发布消息庆祝她们回国。据清华大学介绍,马冬昕说,虽然她在国外的研究“进展顺利”,但她感觉在北美没有归属感,并一直期待着完成学业后回到中国。(作者维多利亚·贝拉,宋波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信息平台不持有任何立场,欢迎在下方【顶/踩】按钮中亮出您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