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环球时报
英国《每日电讯报》5月21日文章,原题:拜登签发了对全球化的死刑令无论拜登对中国商品征收的最新一揽子关税有什么利弊,它们都预示着21世纪初以来的全球化的最终死亡。
欧盟宣称“战略自主”,着力在中美大国竞争之间走中间道路,但这条道路似乎越来越难以为继。事实上,推动多元化、减少对中国的依赖绝非易事。
如果说迄今为止全球贸易碎片化情况相对较轻,那么拜登的关税行动则表明,这种情况将变得更加严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第一副总裁吉塔·戈皮纳特和她的同事最近发表的一篇论文支持了这一结论。他们认为,根据冷战时期的经验,如果当前的紧张进一步恶化,贸易和跨境资本流动可能会受到严重影响。
由于国际贸易有助于保持低通胀和促进创新,任何此类恶化都意味着全球通胀上升和生产率增长下降,这不利于本已陷入困境的世界经济。
上周末,我撰文谈到新关税对英国和欧洲汽车行业的影响。如果美国市场关闭,中国肯定想要向欧洲市场销售电动汽车。这可能会迫使欧洲采取保护措施。如果欧盟采取行动,中国就会把注意力集中到英国。不可避免的是,无论欧盟决定做什么,英国都将被迫加入。
一旦某个主要经济体设置壁垒,其他经济体就会被迫采取同样的行动,无论它们认为这样做是否明智——这正是保护主义扩散的方式。如果不是经济压力,政治压力也会使保护主义不可避免。
中美日益疏远在资本市场上也显而易见。由于预计美元会出现类似上世纪70年代的贬值,中国一直在减少其持有的美国国债,转而购买黄金。这是一个时代的终结,中国持有的美债份额已降至过去的一小部分。
这也是世界贸易组织的终结。拜登的最新关税方案明显违反了世贸组织的“最惠国待遇”条款。该条款阻止各国针对某个国家采取歧视性关税。然而,他却毫无顾忌地藐视这一条款,认为旧的规则已不再适用。
特朗普喊出“让美国再次伟大”的口号,拜登则提出支持“美国制造”的政策倡议,目的是增加对国内供应链的依赖,减少纳税人将钱花在外国商品上。到目前为止,效果并不显著。自金融危机以来,货物贸易占GDP的比例一直在41%到48%之间波动,没有出现断崖式下跌。
供应链的“近岸化”“友岸化”和“本土化”已成为减少对中国依赖的流行词。然而,在许多情况下,进口只是转向与中国继续保持紧密供应链联系的低工资经济体,即所谓的“连接器”国家。
全面脱钩将难以实现。正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指出的,当今全球贸易相互关联,供应链的多样化并不一定能增强抵御能力或降低战略依赖性。“连接器”国家可以像我们一样依赖中国的供应链。
大卫·奥托等学者在2016年的一篇论文中称,本世纪初美国对华贸易的激增使美国失去了约200万个工作岗位。但这并不意味着保护主义是解决办法,最近他们发现,特朗普时代的关税战“并没有为美国的中心地带提供经济帮助:对外国商品征收关税没有提高也没有降低美国受保护行业的就业率;报复性关税对就业产生了明显的负面影响,主要是在农业领域;美国的补偿性农业补贴只能部分缓解这些损失”。
更普遍的观点是,通过征收关税,各国减少了竞争,提高了本国消费者的负担,使他们的境况更加糟糕,并招致报复行动,而报复行动可能会因出口减少而造成就业损失。
无论如何,保护性措施似乎在政治上比在经济上更有效。促使拜登挑起与中国新关税摩擦的经济因素或许值得讨论,但政治因素是无可争议的。(作者杰里米·沃纳,乔恒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信息平台不持有任何立场,欢迎在下方【顶/踩】按钮中亮出您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