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心中,《人民文学》、《十月》和《北京文学》曾经是辉煌过的。文革之后,他们都曾创造过自己不错的业绩,有些篇章甚至到了争相传阅的程度。那个时候,文学真是彰显了人心,提振了精神。直到参加工作后,我的工资那么低,还订了好几种有关文学的报刊,最多时达十来种。也曾给其中的刊物投过稿。虽然有的没有采用,但是他们在我心中的地位仍然是高贵的。直到上个世纪的八九十年代,这几本文学期刊还是有可读性的。
直到退休前,我还订阅着七种文学和书法报刊。实事求是说,我捧读着其中的文学期刊时,内心已经波澜不惊了,他们让我涌起的是强烈的困意,而不是拍案叫绝。我曾经希望着,中国的当代文学在当今之世能再放异彩,再出佳作。可惜我没有看到。两个重要奖项的奖还在评着,而且还能引起几个人的关注。可是,那些获奖的书目有多少被人从书店里请回家去秉烛夜读呢?
文学是一个民族的秘史,是官修正史的补充。历朝历代的官史都难免浓艳香腻的胭脂涂抹,而堪称经典足以流传的文学名著则更接近于生活的真相。所以文学的地位和价值不容小觑。
我是文学的门外汉,我想谋一份到文学殿堂洒扫庭除的差事,偶尔有机会目睹大师或大家的风采。可是一个声音告诉我,你快死了那条心吧,我们这里所有的岗位都人满为患,而且个个身价不低。我只好作罢。
改革开放毫无疑问是中华历史大事件,这么大的事件怎么可能没有旷世经典来表现来呼应呢?如果真的没有,那一定是文学的空缺或失职。我写不出来旷世经典,但我相信,比我能耐大一千倍的文学巨匠肯定有,说不定现在已经动笔了。我期待有生之年会看到。
我不懂啥文艺理论,但我相信,作家不在生活的泥土里打上一百个滚,不让自己全身糊满生活的泥巴,你休想写出贴近生活人们爱看(这是最低标准)的作品。那种怪力乱神恶的作品,看着眼花缭乱,百无一用。
至于说某些文学期刊该不该停刊,或者其它出路,我没有发言的权力。我不但不希望他们停刊,反而还希望他们越办越好。至于能不能办好,咱说了不算。但是一个刊物连电子邮箱都不打开,连自由投稿人都不理睬,更不尊重,只用关系稿,后门稿,人情稿,这样的刊物会奉献出什么经典名著呢?恐怕不用说了。
一枝一叶总关情。假如那几份文学期刊还能让我怦然心动,我还想厚着脸皮向他们投稿。至于采用与否,咱泰然处之。
顺便说一嘴,大葱两三块钱一根了,生姜十二到十五一斤了,千字三十元的稿酬,你上哪收精品去?你叫作家情何以堪?
《人民文学》虽然是国家一级刊物,但他不过是中国作协的门面,虽然不可能停刊,但现在有多少人在看呢?发行量又是多少呢?它还有多大影响力呢?纸质刊物,已是昨日黄花,风光不在。
80年代是中国文学刊物的盛世。可叹那个时代再也回不来了,现在谁还定下心来,认真地去读纸质作品呢?当下的阅读让抖音,快手和今日头条等网络节目代替了。大多数人喜欢快餐式的节目,喜欢快餐文化,纯文学作品,已是日薄西山。
每年,我们都能清楚地看到,许多报纸,刊物,特别是不少有影响的看杂志,纷纷停刊歇业。因为没有了读者,没有了市场。许多编辑记者处于尴尬的地位。
最让人纠结的是《诗刊》,它已经变成了圈子刊物,新诗,写得越来越显得不像样子。遭到众多读者的病诟,它是为圈子内的人服务,圈子里的人,也在捧着它生存。不然,它一天也生存不下去了。
这些大刊曾以她的辉煌在广大读者心中建立起崇高的威信,陪伴了一代人青春的精神成长。但后在较长的历史时期,版面诸多作品,艺术性、思想性光度衰退,滥诗滥文无度泛滥,难有炉纯青的好作品登场。令读者对此失去信心,不得不忍疼割爱,对这些曾辉煌过的大刊放弃关注。大刊《人民文学》向世界18个国家输出,连我们自己都浑然难解的“下水”作品,让外国民众怎么去理解和感动呢?如此,严重地影响了我华夏艺术传承的威严,和当今文坛的信誉!要么,亮剑整顿,对特别滥的作品,追究当事编辑的责任,要么,干脆“下马!”
艺术是严肃的,艺术是神圣的,容不得半点污染和亵渎!把庸诗劣文赶出历史舞台的圣地吧,宁缺毋滥!(附2O16,11,193页“迷”诗一首)
只要不靠国家救济,存不存在无所谓!请问:有多少读者在看这些杂志?这些杂志的文章是给百姓看的吗?
如果贾浅浅之流是这些杂志的作者,更没存在必要了!
名刊都是各主编的掌中谋私的工具,文二代炫名的阵地!
当今之际,网络成为人们了解新闻时事、文学阅读的首选媒体,故应全部取消这些挂羊头卖狗肉的名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