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8日,台湾地区所谓自主生产的新型潜艇“海鲲”号,在位于高雄的台船公司厂房举行了所谓的下水仪式。“台湾当局”对这个下水仪式,一方面在大肆宣传,另一方面又故作神秘。现在能看到的准确的性能数据应该说是不多的,甚至可以说是凤毛麟角,真假相伴的,有关这艘潜艇的疑问还不少。
这回想跟大家说的,主要是四个方面。
第一,为什么“下水”不沾水。第二,这艘潜艇先进吗?第三,排水量为什么这么大?第四,核心设备哪里来?
先讲第一个问题,为什么下水不沾水。
这次新艇的下水仪式当中,并没有真正的出现潜艇下水的镜头,被大家戏称为:下水不沾水。这是由于现状和需求差距较大所造成的现象。
从现状上来说,下水不沾水说明这条艇还不具备下水的条件。潜艇下水是有很多的条件的,不光是要做到耐压壳的密闭,各种管路阀门安装完好,也包括艇上的一些重要的设备安装完成。
潜艇当中有很多的重要的设备,重量是比较大的。比如:铅酸电池就有几百吨,一般来说电池组安装的位置是比较低的。如果说电池组没有安装完毕,自然就会影响到潜艇下水后的稳定性,一不小心就会造成翻艇的事故,笑话就搞大了。其实在历史上,有许多国家的潜艇都曾经出现过在换电池、吊装电池的过程当中出现翻艇的现象。所以下水不沾水的根本原因是下水条件还不具备。
下水条件不具备,一个最好的办法就是等一等,等到条件具备了再下水。这有一个需求的问题。对于“台湾当局”来说,恐怕更多的是一个政治需求。
很长时间以来,蔡英文当局一直把所谓“自造潜艇”作为她执政的一项重要的政绩。现在台湾地区大选临近,民进党需要执政的政绩,这个东西很大可能是被作为一个重大的政绩来大吹特吹的。政治上的需要等不得,技术上应该是短期内不具备下水的条件。等又在等不起,那么就出现了这种下水不沾水的状态。
第二个问题,这艘艇到底有多先进?
下水仪式上,新艇的外形展示出来了,这个外形亮瞎了不少军迷的眼,感觉似乎很先进。比如:雪茄型的艇体,流线型的指挥台围壳,特别是X型尾舵,看上去很新潮、很酷、很先进。但是潜艇先进与否并不是完全用外形体现的。外形能够体现出来的东西恐怕连百分之二三十都不到。
如果我们深入到这艘潜艇的内部去探究的话,就会发现这条艇的设计实际上是偏向保守的。比如:动力系统采用了传统的柴电动力,电池也是传统的铅酸电池。同时体现潜艇先进性的声纳系统,它的声纳系统换能器基阵的体积面积都不会很大,拖曳式线列阵声纳这样的一些高科技的声纳,在这上面没有出现。这条艇的设计应该是偏于保守的,不像许多人讲的那样很先进。即使是那些所谓看上去很先进的点上,也会经常的露怯。
比如:X型尾舵稍前的部位,又加上了两片水平的稳定翼。为什么加这两个水平的稳定翼呢?显然光靠X型尾舵解决不了问题,加上这两片水平稳定翼后,难免就有画蛇添足之嫌。阻力噪音都会受到影响。
台湾地区这个潜艇有些的设计指标也相当的激进。比如:最大潜深的指标上,对外透露的数字就很激进。极限深度最大可以达到450米,很激进,甚至有点不大可能了。
它使用的钢材是相当于HY-80钢的HSLA-80钢。以HY-80钢的屈服强度,如果说耐压壳体做到8米直径,下潜的极限深度超过400米几乎是不可能的。也可以理解成这是一个理论计算的结果。理论计算结果到运用过程当中是要加一个保险系数的,按照不同的军用标准,比如:美系的军用标准和俄系的军用标准,所加的保险系数是不一样的。也可以根本不加保险系数,极限潜深只存在于理论上。
我不相信台湾地区“军方”会专门做一个深潜试验,把深潜试验一直下潜到极限深度。说起来他要做深潜试验的话,做到工作深度已经是不大可能的事了。所以说看上去指标虽然很激进,实际的意义并没有多大。
第三个问题,潜艇为什么造的这么大?
准确的排水量现在没有,但是据各方面的消息透露出来,大概水下的排水量在2500吨到3000吨。按照台湾方面讲的有关的数字,比如:艇长70米,耐压壳体最大直径8米,这样推算下来,2500吨以上的排水量有可能。
这就带来了一个问题,这条艇干嘛要造的这么大?按说以台湾地区的地理条件和作战需求来看,最好的并不是大潜艇,而是小潜艇。整个台湾地区的西部、台湾海峡地区相对来说水深较浅,不适合大型潜艇活动。真正适合大型潜艇活动的只有台湾地区东部的海域和台湾地区南部的部分海域。
而且对台湾地区运用潜艇兵力来说,它不需要潜艇拥有很大的航程和续航力,可能的作战海区离本岛都很近。真要所谓打起来的话,总不能把潜艇开到岛外1000公里以上去作战。这显然就成了一个笑话了。
这种情况下,潜艇设计小一点会比大一点好。一般的人看来,潜艇越大越牛,但实际上,在同样的作战效能下,把潜艇做小才是最难的事,也是最牛的事。当年德国的209潜艇,后来的212、214,都是把潜艇做小,这一点德国人确实很牛。
对台湾地区的需求来说,把潜艇做小确实是有优势,但是面临两个问题。第一个是能不能做小的问题。对于台湾地区来说,把潜艇做小恐怕有相当的难度,因为主要的艇用设备和设施都是进口的,也就是攒起来的,而且来源渠道相对比较单一。这种情况下,要把这个艇做小恐怕就很难了。
第二个从使用上说。台湾地区可以想象的作战海域离本岛很近,到战时恐怕有一个问题,就是这些潜艇应该是一次性使用的。因为战时潜艇一旦出海之后,想到时候再回来重新补给装载二次出动,基本上可能性不大。潜艇的设计要充分考虑一次性使用这样的特点。这样一来,潜艇的自持性自然是越高越好。当然,排水量的大小还受其他的一些条件限制。比如:自动化程度的高低。如果自动化程度低,艇员数量多,艇就造不小。
台湾地区的这条艇,它的武器装载量多达24枚。这个数量在常规潜艇当中应该说相当大了。如果这个数字属实的话,应该是也充分体现了一次性使用的特点,尽可能的多带武器,一次出航就不想着再回来重新装载二次出战了。
最后一个问题是主要的设备从哪来?这个应该是我们关注和关心的东西,因为哪些国家、哪些企业向台湾地区提供了建造潜艇使用的军用设备,这个我们需要掌握,心中有数。必要的时候,应该对相应的企业和个人发起制裁。
其实,对潜艇的一些关键的设备来说,生产商相当有限。确定这些设备的主要来源并不算太难。比如:柴电潜艇的柴油机,现在世界上能够生产潜用柴油机并且大量提供现货的无非就那么几家,德国的MTU、法国的皮尔斯蒂克、英国的帕克斯曼、日本的川崎重工。这一块,美国真没有什么好产品可供提供的。
那么,台湾地区这条艇的柴油机从哪来的,这个问题就很有意思了。如果要是加以认真排查的话,是不难找出来源渠道的。与此同时,潜艇的铅酸电池,潜用铅酸电池,在国际上生产的企业也是屈指可数的,最大产量和使用量的就是德国的瓦尔塔电池。
潜用的声呐,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重要设备。这一块美国也无法提供,针对常规潜艇的现货产品。美国的潜用声呐很先进,但是都是针对核潜艇的,体积重量十分庞大,常规艇装不上去。那么台湾地区这条艇的声呐,从哪里来就很有意思了。大概率是从欧洲来的,那么是从什么渠道实现了进货,生产厂家又是谁,这些东西都应该好好的查一查。
其实台湾地区搞潜艇,本身并不可怕。对台湾地区来说,把大把的军费用到像先进战机和潜艇这样的作战平台上,实际上效费比并不高。而且数量有限的作战平台,控制和摧毁都相对要容易。
但是不是说我们不怕,这个问题就不严重,因为这个潜艇是一个国际合作的产物,是攒起来的。那么这样一来就意味着许多的企业打破了一个中国的认知。这个问题是严重的,也是我们应该予以高度重视和作出反应的。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信息平台不持有任何立场,欢迎在下方【顶/踩】按钮中亮出您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