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与形势有关吧。陈玉成被俘的时候,天京还没有陷落,招降了他可能会起到瓦解天京守军意志的作用。石达开被俘的时候,天京早已陷落。天国也早已实际灭亡了。所以留着他也没有什么意义。再加上清朝将相官兵都很骄横。所以石达开必然要被处死的。
清军在对待被俘获的太平天国将领问题上,有三种处理方式:一种是劝降而不杀,二种是劝不降而杀,三种是不劝便杀,而且杀的手段极为残忍。其中,处理韦俊就是劝降不杀。处理陈玉成就是劝不降而杀,处理石达开便是不劝便杀。
那么,为什么清军抓到韦俊和陈玉成后,要劝降他们,而不劝降石达开呢?
(韦俊剧照)
关于韦俊,准确地说,还不是清军抓到他,劝他投降,而是他主动投奔清军的。
韦俊为什么要投奔清军?有两个原因:一是韦俊在守卫武昌的时候,被清军包围了9个月之久。韦俊已经弹尽粮绝,走投无路。二是当时正好发生了天京事变,洪秀全借韦昌辉的手,杀掉了杨秀清,又对东王府进行了灭门,而且清洗了东王的部下。接着,洪秀全又让石达开回来,杀掉了韦昌辉。这样一系列的变故,让韦俊怀恨在心,因此,他主动打开武昌城门,投奔了清朝。
韦俊投奔清军后,对于清军来说,意义是十分重大的。毕竟这是太平天国的将领主动投奔过来,这是第一次。所以,优待韦俊,就意味着瓦解太平天国的军心。也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清军封韦俊为参将。让他带来清军围攻天京。
陈玉成被抓的时候,太平天国已经走到了最后的阶段。不过还没有完全覆灭。还有很大一部分有生力量。这时候,清军将领胜保极力劝说陈玉成投降,并以荣华富贵来诱惑他。
清军这样做,其意义也是为了让陈玉成带个头,从而引诱更多的太平军将士投降。当时清军和太平军的交战,已经走到了最后的关头。如果陈玉成能投降,将引发一系列的连锁反应,会有一大帮清军将领跟着陈玉成学。
(陈玉成剧照)
不过,英王陈玉成毕竟是英雄,他临危不惧地说了一句:“大丈夫死则死耳,何饶舌也!”然后从容赴死。体现了一个革命英雄的本色和气概,让清军的阴谋落空。
但是,清军对石达开的处理方式完全一样。当时石达开在大渡河边被清军围追堵截,太平军在突破无望,只剩下两千人的时候,石达开为了救这两千人的命,主动前往清营。他当然不是去投降,而是想用自己的命,把这两千人救出来。不过,石达开想得过于天真。清军不但立刻把他抓起来,而且也没有放过太平军这最后的两千人。
清军抓到石达开后,用非常残忍的凌迟手段,杀害了石达开。那么,清军为什么不劝说石达开投降呢?我觉得有这几方面的原因。
(石达开剧照)
一是石达开是主动前来赴死的,不是抓住的,不存在劝降他的问题。
二是当时石达开的部队已经全军覆没。如果要劝石达开投降,必然是为了引诱其他人投降。没有什么可引诱的,自然用不着劝石达开投降了。
三是石达开是从天京出走的一支部队,虽然当时太平天国天京政权还在,但是,毕竟石达开的部队,和天京政权是有很大矛盾的,劝降石达开,对于瓦解天京政权没有太大的意义。
四是清军实在很痛恨太平天国,抓到太平天国的将领,劝降的很少,大都是处以极刑,以之发泄自己心中的愤恨。
五是石达开是英雄,他有一股凌然的正气,无论如何,他是不会投降的。就算劝他,也是白费力气。
总之,清军处理被抓住的太平军将领,都是站在不同时期不同立场来考虑的,因此处理方式不一样。
(参考资料:《太平天国史》)
清廷杀石达开是因为形势不同了。事实上,这一年(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清廷已经完成了对太平天国的反攻,尤其是坐镇祁门的两江总督曾国藩,已经完成了对天京包抄的战略布局。
只要对天下大势稍微留心一点的人,就能看出洪秀全已经撑不了多久了。何况时任四川总督的骆秉章,自他在咸丰元年(公元1851年)担任湖南巡抚开始就一直和太平军作战,对局势的敏感度非常高,他认为此时的大清朝已经不需要用石达开来做千金买骨的效应了,而且石达开的身份太特殊了。
这位广西大山里走出来的反清义士,不仅是太平天国的创始人,更是太平天国剩下的两个“永安王”之一,他在太平军中的威望并不弱于洪秀全。
所以招降石达开,骆秉章是有忧虑的。
如果石达开只是表面上接受了投降,可一旦放了他后又来个背后捅刀子,这样的风险实在太大了,骆秉章不愿也不敢担这份风险,所以一个死了的石达开比活的石达开好,死了的石达开是无法成为后太平天国时代的领袖的,死也就成了石达开最后的命运。
但韦俊降清的情况又不一样。
“天京事变”后,韦俊的哥哥韦昌辉被洪秀全乱刀砍死,这让韦俊心生恐惧,因为来自天京的指令对他进行了多次排斥和试探。
在他独守武昌期间,实际上他已经拒绝了湖广总督官文的诱降,但洪秀全指使陈玉成、杨辅清等多次对他进行打压,承受双重压力的他在无奈之下投了清廷。
此时的太平天国势力虽然不如“天京事变”之前,但依旧士气如虹。而曾国藩因为咸丰的猜忌,不得不以父丧守孝为由躲到了乡下老家,所以湘军只有各自为战,并没有形成统一的指挥和调度。
这就让清廷需要有千金买骨的人,从而瓦解太平军的士气,告诉他们只要投降官军、投降朝廷,既往不咎,照样高官厚禄,韦俊就是代表。
实际上,这还是有效果的,比如淮军悍将程学启,就是阵前降清的。
至于陈玉成,此时已经是同治元年,又是太平军的后起之秀,而且太平军的实际控制区域已经逐渐减少,如果能够招降他固然好,招降不了杀了也不碍事,此时已经影响不到大局了。
事实上,汪郎以为骆秉章之所以不招降石达开,最关键还在于并 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做叛徒,特别是那些信仰坚定并具有领袖气质的人,不会因为他人的威逼利诱而妥协,即使面对生死的考验,依然会义无反顾地选择自己的信仰,而石达开就是这样的人。
太平天国的翼王,虽然在“天京事变”后不满教主洪秀全的任人唯亲,一气之下带着自己的队伍脱离了大本营,一路向南、向西进行了流浪式的征伐,但他自始至终都没有忘记自己是谁,自己应该做什么!
事实上,太平天国前期的地盘,比如安徽、江西根据地的巩固和建设,都是在石达开的指导下完成的;而一战打得湘军水师几乎全军覆没的“湖口战役”,也是他指挥的。
汪郎有时候在想,如果洪秀全哪怕是具有一点点,如刘邦、朱元璋等人在王朝初创时的心胸,太平天国也不至于走到灭亡的地步。
因为石达开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是“天京事变”后太平天国中继杨秀清外最清醒的人之一,他虽然接受了洪秀全骗鬼的那一套,但并不排斥儒家,但历史确实善于开玩笑,老天爷也不想让洪秀全真正成事。
【我是江东汪郎,带给你不一样的历史视觉!坚持原创,喜欢我就请关注我吧!】
通过招降纳叛来打击对手,是非常划算的事情。
无论是韦俊,还是石达开,都多次接到大清的劝降。
大清曾数次劝降石达开,其中一些劝降信,写得颇有文学价值。
当然,最后石达开被俘时,大清倒是真的没有怎么劝降石达开。
因为:根本没必要开口!
同样,清军“勾引”韦俊也不是一天两天了。
韦俊,本来也是拒绝的。
只不过,最后在洪天王和大清的共同努力下,促成了这次投降。
劝降重点
劝降优先度=威胁程度*资源*失意度
1875年,石达开、韦俊,都是大清招降的重点对象。
主要是他们有3个特点:1、能打,给对手威胁大;2、手上资源多;3、不如意,被自己人排挤。
石达开、韦俊,都属于超级能打,给大清威胁最大的人物之一。
石达开就不必说了,西征中力挽狂澜,打得曾国藩跳河。
曾国藩称石达开在贼中“最悍”、“最谲”;左宗棠称他是“贼之宗主而我之畏忌也”。
韦俊也十分了得。他三下武昌,又在弹尽援绝中守孤城武昌1年多,多次挫败清军。
曾国藩称他为“贼中巨目”、“极为凶悍”、“甚可恶”。
同时,他们当时手上的资源也很多。
石达开不必说了。1857年时,他可能是太平军中资源最多的人物了。
曾国藩在劝咸丰招降石达开时,提出:安庆、九江、抚州,随便献出一个来,都不错呀!
韦俊的资源就弱了一点。
不过,作为太平军新一代五军主将之一的他,有形、无形资产都很多。
尤其是:后来,韦俊表示自己可以打下芜湖来坐投名状!
同时,天京事变后,石达开、韦俊,也都是被排挤对象。
石达开被洪秀全猜忌,愤然出走;韦俊则因和韦昌辉的关系,被洪秀全猜忌、被杨辅清攻击、被陈玉成压制。
所以,这两位一直都是大清劝降的重点对象。
劝降:降与不降
天京事变后,清军抓住机会,加快了劝降脚步。
1857年,大清多次招降石达开。
其中,李元度的《劝石达开投降书》、《安徽巡抚福济去致石达开劝降书》这2篇文章写得是真好,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学习一下。
石达开的反应当然是拒绝。
其中,对李元度洋洋洒洒的雄文,颇有文采的石达开回信只有一个字:“难”!
其实,这个“难”,跟“滚”是一个意思,或许翼王比较有素质,不想讲粗话吧。
随后,石达开拉着队伍开始了燃烧的远征。
与此同时,大清也在拉拢韦俊。
韦俊一开始也是拒绝的。
可是,很快,韦俊发现他已经无法拒绝了。
他是韦昌辉的弟弟,洪秀全猜忌他,幸得李秀成维护,韦俊才没事。
可是···1857年下半年,李秀成也因为替石达开说话,被洪秀全猜忌了!
同时,杨辅清(杨秀清族弟)与韦昌辉驻地接近,双方多次火拼,韦俊几乎难以立足。
当韦俊企图让出地盘,去江北靠拢李秀成时,又在和州被陈玉成攻击!
韦俊,在太平天国已经无法立足了。但是,与石达开不同,他的实力又不允许他自成一派!
无奈之下,韦俊接受了大清的劝降。
不必劝降
1863年,当清军抓住石达开时,双方却没有谈过劝降的话题了。
为什么呢?
因为:没有必要了!
1、石达开已事先表态。
石达开给骆秉章信件的第一句话就是:窃思求荣以事二主,忠臣不为;舍命以安三军,义士必作···
第一句话,就表明了石达开的立场:舍命安三军,因为我是义士;不会事二主,因为我是忠臣。
在见到骆秉章时,骆再问:你是来投诚的吗?石达开答:想保将士,自己只求一死。
当然,比起说什么来,作了什么更有说服力。
石达开去清营前,让自己的妻妾五人抱持幼子携手投河!
石达开,用行动已经表明了:他“舍命以安三军”是认真的。
所以,大清真的有必要再去劝降,再去给石达开的英雄形象添砖加瓦吗?
2、现实意义。
韦俊投降,属于“反正”。
你成功劝降韦俊,是告诉所有“长毛”将领:放下武器,既往不咎。
石达开是陷入重重包围而后“投诚”。
即使是爱才如命的曹操也知道:“围而后降者不赦”,何况大清呢?
如果这个时候让石达开活下来,再安排个官作,那是告诉有本事的人:放心造反,只要你们表现优异,被俘后也能当官!
石达开,既已无可活之理,又已无求活之心,确实不必劝降了!
石达开、韦俊,皆是一时良将。
可惜,在洪秀全手下,他们一人出走,一人降清,都无容身之处!
如此太平天国,焉能不败!
因为形势不同了,石达开是穷途末路,清廷认为他毫无利用价值可言,而韦俊和陈玉成不同,他们对于清廷而言,有很高的利用价值,当然不会轻易杀害。下面我们不妨分析下三者的情况:
韦俊——清朝瓦解太平军的突破口;
韦俊应该说是太平军投降将领里头混得最好,而且是获得善终的人。
而韦俊之所以能够获得清朝的优待,一个很关键的原因是他投降得早,他是太平天国第一个投降清朝的中高级将领。此外,韦俊的身份很不简单,他是北王韦昌辉的弟弟,天王洪秀全老乡,是太平天国早期的重要将领。
因此,他的投降对太平天国内部产生很大的打击。而清朝正好可以以韦俊为突破口,不断离间太平天国内部。对韦俊的优待更多是做给太平军将领看的,目的就是让他们看到朝廷的宽广博大之胸襟,让他们以为投降朝廷即可高官厚禄,享尽荣华富贵,进而更利于朝廷对其他太平军将领的策反行动,逐步瓦解他们的抵抗意志。
陈玉成——胜保想诱降他,进而劝降扔在抵抗的太平军;
陈玉成是太平军后期重要骨干将领,和李秀成一起,成为后期太平天国的中坚力量。而陈玉成更是厉害,被俘遇害时才26岁,但已经叱咤疆场,正如他胜保说的“三洗湖北,九下江南”,陈玉成的军事才能确实给清军制造相当大的冲击。而这应该也是胜保想劝降他的一个原因。
其次就是陈玉成投降时,虽然太平天国败局已定,但是仍有一定的力量在负隅顽抗。如果劝降陈玉成,那么即可极大的动摇剩下的太平军的抵抗意志……
石达开——英雄末路,清朝杀他为了惊醒百姓;
石达开是遭到洪秀全猜忌和排挤后,负气出走的,也就是说,石达开的部队是一支孤军。
而且在没有外援和支持的情况下,石达开带出来的部队,越往西走,人数就越少。1863年5月,走到大渡河时,石达开手上的队伍已经所剩无几了。随后又遭到百年不遇的大洪水所阻,最后粮草断绝,已经到了弹尽粮绝的地步。所以,石达开才不得不舍命救三军。
也就是说,石达开接受南字营都司王松林的条件,像清朝投降,他自己也知道难逃一死,只是希望清朝当局能放过自己的部下,这是一种毫无谈判根基的哀求,其决定权完全掌握在他人手中。
结果,清朝当局背信弃义,在石达开被押解到成都后,夜袭大树堡,把石达开最后的部队一并消灭。
至此,石达开已经完全没有任何利用价值了。一来,自己的队伍消耗殆尽;二来,自己负气出走,早已脱离太平天国。因此,对于清朝来说招降他毫无意义,还不如将至公开处以极刑。
而为人忠义的石达开,在民间还是有较高的名气,处决他,将能给百姓一个很大的警吓,让百姓看到反抗朝廷的悲惨下场,这反而更有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