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首相斯塔默的“派兵前提”突然转向美国支持,背后藏着两条暗线:一是美国主导的和平谈判可能架空欧洲话语权,二是英国想用军事承诺换取美国“战略背书”。从2025年2月16日高调宣布派兵可能,到18日急转弯加码美国条件,短短两天态度变化堪比伦敦天气。这种反复其实早有预兆——美国国务卿鲁比奥被曝将与俄罗斯在沙特秘密谈判,而乌克兰和欧洲全程被排除在外。

英国每年给乌克兰30亿英镑军援持续到2030年,但陆军总参谋长丹纳特直接打脸说“英国连长期驻军乌克兰的兵力都不够”。这时候喊派兵更像给欧洲盟友打强心针,毕竟法国德国至今没敢公开提地面部队。斯塔默在《每日电讯报》文章里拼命强调“欧洲必须自己支棱起来”,转头却把终极决策权交给特朗普,这操作像极了找大哥撑场子的小弟。

自从美军阿富汗撤军闹剧后,欧洲对美国的信任度就直线下滑,现在美国又想单挑俄乌和谈,斯塔默急着派兵表态,其实是怕英国在北约体系里被边缘化。但现实很骨感——英国现役陆军才7.6万人,去年国防开支占GDP2.3%,连自家军舰都缺零件趴窝,拿什么兑现“维和承诺”?

俄乌战场数据更戳破幻想:乌军每天消耗5000发炮弹,英国去年总共才援助了30万发,还不够打两个月。这时候提派地面部队,更像是用政治姿态对冲军事短板。别忘了2023年英国防长沙普斯就喊过派兵,结果被自家首相光速打脸,历史总是惊人相似。

现在最慌的可能是泽连斯基。美国俄罗斯谈判不带他玩,英国派兵还要看美国脸色,所谓“维和部队”可能变成俄乌边境的观光团——斯塔默自己都承认部队不会上前线,只部署在控制区后方。这种既要面子又怕风险的套路,本质上还是大国博弈的精致利己主义。

声明:该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欢迎在下方【顶/踩】按钮中亮出您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