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澎湃新闻
7月4日,欧盟委员会发布公告称,将从5日起对从中国进口的电动汽车征收临时反补贴税,最长持续四个月,期间欧盟成员国将投票决定是否将其转为为期五年的正式关税。
目前,欧盟和中国政府仍在通过技术层面的讨论,寻求符合世贸组织规则的解决方案。
欧盟委员会从去年10月开始对中国电动车启动反补贴调查。今年6月,欧盟发布了对来自中国进口的电动车征收临时反补贴税的预披露信息。新政策对于中国汽车企业以及中欧双方在气候方面的合作带来了压力和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欧盟上周正式宣布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临时关税后,中国电动车巨头比亚迪8日与土耳其政府在伊斯坦布尔签署价值10亿美元的投资协议,在土耳其建设年产15万辆电动车的工厂,预计2026年底投产。
外界分析认为,土耳其6月上旬也已宣布对中国进口车辆加征40%关税,使得中国车企加速到当地建厂,以规避高额加征关税,同时也更好开拓土耳其这个人口超过8000万的中等大国市场。
调查争议
近年来,气候变化已成为全球各国都真实感受到的严峻现实,国际社会对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的需求也愈发迫切。电动汽车作为清洁能源转型的关键一环,对于减少交通领域的碳排放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中欧双方一直以来在气候领域合作紧密、务实,是全球双边绿色合作的典范,不仅丰富和发展了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对中欧双方的环境治理、贸易投资直接产生了积极的作用,而且惠及全球。然而去年10月以来的欧盟对中国电动车启动反补贴调查为中欧绿色合作蒙上了一层阴影。
在此背景下,7月6日,来自气候变化、国际关系、新能源汽车行业等领域的多位专家在上海前滩举行的专题研讨会上从不同角度对欧盟关税政策及其影响进行深度剖析,探讨中欧气候合作的发展趋势。“欧盟反补贴调查是根据WTO规则制定的欧盟法规进行的。”绿色创新发展研究院(iGDP)董事、曾任芝加哥大学贝克尔-弗里德曼经济研究所资深顾问,保尔森基金会北京代表处执行主任的莫争春博士在研讨会上对此次调查做出了分析。
“这次调查有一个少见特点,在没有任何欧盟企业提出反补贴调查诉求的情况下,欧盟委员会自行启动调查。也就是说,欧盟委员会在这次调查中既是法官,也是原告。”莫争春说,虽然欧盟法规确实允许这种特殊情况,但其条件是欧盟委员会必须事先收集到与欧盟企业所提出诉求相匹配的足够证据。
整个调查里面最大的争议是关于欧盟《反补贴基本条例》第28条所谓的“不配合调查”部分。条例规定,被调查企业如果出现三种情况:拒绝提供信息;没有及时提供信息;或者妨碍调查/提供虚假信息,那么欧盟委员会就可以利用现有事实(自己手头掌握的证据),而非企业提供的证据,直接计算反补贴额度并进行裁决。
根据7月4日的公告,欧盟将对三家中国样本企业比亚迪、吉利汽车和上汽集团分别加征17.4%、19.9%和37.6%的临时关税。愿意合作但未被抽样的中国车企将被征收20.8%的加权平均关税,不合作车企的税率为37.6%。
外界有分析认为,这一政策的落地可能对不少中国车企的出口战略产生重大影响。同时,中国方面也有可能出台反制措施。
不过莫争春认为,欧盟的反补贴调查可能不会导致中欧双方真的“打”起来,最终很可能是欧盟拿市场换中国的EV技术。“欧盟对中国绿色技术的态度在逐步发生变化,从不愿意正视差距到开始承认中国大幅领先,且难以赶超。而且也不愿追寻美国一味的打压措施,所以它可能利用反补贴关税迫使中国车企到欧洲合资设厂,最终实现技术转移。”
莫争春从欧洲地缘政治变化的角度分析认为,2016年以来中国对欧洲投资是整体下降的,但电动汽车领域却是不断增加的。其中2023年对匈牙利的投资尤其大,已经超过了德法英很多国家。
这背后最主要的考量之一是匈牙利对中国友好,而且今年下半年开始担任欧洲理事会主席国。匈牙利总理欧尔班在7月1日接棒当天明确表示,对欧盟过度监管和建制派不满。
“欧尔班还特别强调欧盟如果卷入同中国的贸易战只会输,所以欧盟不要用贸易战来逃避竞争,要加强同中国的关系。”莫争春说。
利用规则争取利益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公共政策与创新研究所所长于宏源认为,欧盟此次调查所依据的WTO规则和标准对中方的提醒是,“我们也要学会在不同的规范体系中最大程度争取自己的利益。”
“欧盟要建设一个更加强大安全的欧洲,同时欧盟自身的技术储备能否实现净零排放目标?目前情况下它是否会放弃净零排放目标,还是对绿色产品实施堵截?我感觉欧洲还强调多元化绿色供应链战略,持续坚持净零排放的2050年气候目标和战略自主性,但会尝试绿色经济贸易工具箱政策,比如以前强调全球合作先行,现在突出欧盟内部单一市场建设。”于宏源说。
于宏源补充称,欧洲面临包括投资、政策、市场相互的内部政策冲突,中国不仅可以从贸易争端层面维护自身利益,而且可以从对欧投资第三方合作对接上推动中欧合作。
莫争春也认为,中国需要积极参与国际绿色贸易新规则、新标准的制定,不能被动跟随。还要充分利用国际贸易新规则酝酿和形成的新契机推动国内关键行业的低碳转型。
“如果中欧双方能相向而行的话,电动汽车反补贴谈判可能成为中欧探索绿色贸易一体化的新契机。中国的‘新三样’有可能开创地缘政治新常态下的发展新模式。中国企业要改变单一的低价出口方式,提高出海战略的谋篇布局能力,真正形成有中国特色的跨国企业模式。”莫争春说。
“相信欧盟会平衡”
原世界气象组织减灾司司长,复旦大学发展研究院与大气科学研究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汤绪表示,从欧洲国家以及欧盟在实施气候政策的决心来看,应当对欧洲大力采用可再生能源抱有信心。欧洲国家对包括电动汽车在内的绿色技术产品的需求缺口是巨大的。
“尽管欧洲国家面临一系列的问题,如俄乌区域性安全冲突以及贸易保护主义等,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欧洲气候治理的进程。但是应该要相信欧洲国家在平衡这些挑战之间的关系方面,会做出更多的努力。既不会不切合实际地推进激进的气候政策,也不会一味地放任贸易保护主义的泛滥。”汤绪说。
“中欧本身就有常态化的政府间合作协调机制。关键是要把这些机制从一些战略规划层面,把气候政策、绿色产业发展以及双边贸易动态协同互惠框架制定好,把前瞻性磋商机制落到实处,为实质性推进绿色技术产品进入对方市场做好积极准备。”汤绪称,比如在电动汽车及其部件、太阳能电池板的输出等方面,如何与欧洲共同制定相应的标准、政策,形成具有共识的合规准则,关口前移,引导企业有序开展绿色技术产品贸易。在执行层面,企业应该通过行业协会,利用研究成果,更好地了解欧盟国家、欧洲相关的政策,避免盲目性和盲动性。这两方面都应该要做好。
“因此,我相信中国和欧盟和欧洲国家在气候韧性治理方面的合作会有比较好的前景。”汤绪表示。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信息平台不持有任何立场,欢迎在下方【顶/踩】按钮中亮出您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