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们,如果你对四川省兴文县怎么样急和古宋镇的民族情况不是很熟悉,那么你来对了地方。今天我将和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四川省兴文县怎么样急和古宋镇的民族情况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个话题。

本文目录一览

四川省兴文县怎么样??急!!!

兴文县位于四川盆地南缘,川滇黔结合部,历史悠久,农业发达,自然资源较为丰富,经济快速发展。全县东西长47公里、南北宽43公里,县城距宜宾市、泸州市均为105公里。全县辖8镇7乡(其中5个苗族乡,2006年乡镇调整前为11镇10乡),322个行政村和21个社区(含居委会),2082个村民小组,农村人口39万人。县内多民族杂居,以汉族为主,有苗、回、藏、满等17个少数民族;其中苗族同胞4.5万人,占总人口的11%。县城中城镇,城区人口5万人,面积4平方公里。

四川网宜宾5月18日讯(李瑶)近日,在宜宾市组织召开的全市公安机关治安管理工作表彰大会上,兴文县治安管理大队一举荣获5项集体殊荣,2项个人奖励,成为全市公安机关治安部门摘得奖项最多的部门。
兴文县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治安防范的新形势,于9月初成立保安公司,并将开展保安业务与实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结合起来,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初步构建起政府政策扶持、公安部门业务监管、保安公司自主经营的社会治安防范长效机制。
发表于2008-6-3015:26|只看该作者
兴文离中心城市远,大家都在本地购物,物价就由商家说了算了哦。比如家电,就比大城市贵。而我们吃的菜多数是从二道贩子手中买的,也就贵了。
发表于2008-10-2722:19|只看该作者
有特殊股份的加入,就不太好调控了三!工商不是不想管,而是管不了的!呵呵!我看叙永就比我们这规范很多,特别是逛了几个超市,蛮不错的,至少相对于县级来说!我们这的,呵呵,就是一个大点的小卖部!!!
经过两年多的发展,现在的物价情况可能好多了。
供您参考。

返回目录

古宋镇的民族情况

汉族兴文县主体民族。由中原华夏民族与其他民族和兴文古代地方民族长期融和而成。据2004年统计,全县人口437780人,占全县总人口数的90%,是兴文县人口最多的民族。遍布县内各地。兴文汉族历经了中国历史上的封建社会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现正处在社会主义社会初级阶段。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同居住在这里的其他民族一道沿着改革开放的道路,努力奋斗,建设社会主义的新宜宾。
苗族兴文县少数民族之一。总人口4.8万人,集中分布在兴文5个苗族乡和其他的乡镇。与汉族及其他民族杂居。主要居住在海拔600-1600米的丘陵、低山区,以从事农业为主。兴文的苗族至今仍保持着传统的生产、生活习俗。以长于挑花、刺绣、蜡染、服饰制作,以及、舞蹈(芦笙舞),享誉县内外。实行土葬,通用汉语,操苗语,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并属藏语三大方言中的川滇黔(西部)方言。主要节日为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的踩山节,又称花山节。其先民为逃避战乱、灾荒、狩猎从湘、鄂、川、黔结合地带的武陵地区迁来。现兴文县有5个苗族乡。苗族地区的政治、经济、卫生等事业已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
都掌人中国古代少数民族名。兴文县境内古代土著民族。宋明时期主要居住在戎县(今兴文县)一带,因其酋长世居九丝山,故有九丝蛮之称。《元史》言其本夜郎国西南蛮种,号大坝都掌,分族十有九。明嘉靖《四川总志》及叙南诸县志则言其即僰、羿、苗、猓等种是也。明洪武至万历年间,都掌蛮为反抗官吏压迫,数次起义,以九丝山、凌霄城、都都寨为据点,几度攻占叙南六县。明王朝多次派兵镇压。万历元年(1573),四川巡抚曾省吾统兵14万大举征讨,终于平息。自此,都掌蛮销声匿迹,不复再现于历史。都掌蛮是使用铜鼓的民族,他们视铜鼓为权力和财富的象征,鼓声宏者为上,可易千牛,次者七八百,拥鼓二三,即可僭号称王,鼓山巅,群蛮毕集。《明史》所记明军缴获都掌蛮的铜鼓就达200多具之多。兴文、珙县陆续出土的10余具铜鼓,多系都掌蛮所遗。除铜鼓之外,都掌蛮的遗存还有悬棺葬、岩穴葬、九丝山城址、凌霄城址等。兴文县建武崇报寺内还保存有5块记载和歌颂明王朝征剿都掌蛮事迹的石碑,是研究都掌蛮历史和民族的重要文物。
僰人中国古代少数民族名。兴文县境内古代土著民族。先秦时期主要居住在僰道(今宜宾地区)一带。僰之名,最早见于《吕氏春秋·恃君》:氐羌呼唐,离水之西,僰人野人。《说文解字》:僰,犍为蛮夷。从人,棘声。《水经注·江水注》引《地理风俗记》:僰于夷中最仁,有仁道,故字从人。西汉设置郡县,将僰人聚居之地置为僰道(汉制,县有蛮夷曰道),后隶属犍为郡并为犍为郡治所。僰道以产荔枝、姜、蒟驰名于世,这些均系僰人所种。《郡国志》言:西夷有荔枝园。僰僮,施夷中最贤者。古所谓僰僮之富,多以荔枝为业,园植万株,树收一百五十斛。《齐民要术》记:犍为僰道、南广,荔枝熟时百鸟肥……率生稻田间。说明僰是善种荔枝、水稻的农业民族。东汉应劭指出僰道为故僰侯国。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杜佑《通典》、张守节《史记正义》均有类似说法。《史记》、《华阳国志》多次提到僰僮,将买卖僰僮列为致使巴蜀殷富的原因之一。《史记·索隐》也提到旧京师有僰婢。说明僰在秦汉之际尚处在奴隶社会时期。但随着僰道、五尺道、南夷道的开通,大批汉民迁入僰道地区,僰人开始南移。东晋、成汉时期,僚人从云贵高原大举入蜀,进入了僰道地区,与汉、僰杂居。从此在长达一千余年的岁月中,僰僚与汉族一起在这里繁衍、生息,互相影响,相互融合,共同创造了兴文地区古老的历史。明洪武至万历年间,僰人,僚人为反抗官吏的压迫,频频发动起义,明王朝多次派重兵镇压,直至明万历二年(1574)才彻底平息。从此以后,兴文僰人不再见之于历史。明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云:僰有姓氏,用白练緾头。衣尚青碧,背领袂缘俱刺纹绣。裳裤复膝,亦织斑带以为行缠。尝佩双刀,善使劲驽。女绾发摄髻,饰以簪压,衫之前后文绣绚烂,长裙细褶,膝以下亦刺文绣。行缠杂以青紫,出则著草履。婚则论财,丧则戚邻咸聚,挝鼓作乐至夜,男女杂聚。自有番书、卜日,不同于中国。据旧志载和考古调查;僰人葬法为悬棺葬和崖墓葬。对此,学术界尚未取得统一认识。
兴文县境内少数民族之一。1982年全国第三次人口普查时,仅有21人。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时也仅有23人。主要分布在县城中城镇。
蒙古族1982年全国第三次人口普查时仅有6人。
藏族1982年全国第三次人口普查时仅有7人。
满族1982年全国第三次人口普查时仅有5人。
彝族1990年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时仅有4人。
羌族1990年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时仅有3人。
壮族1990年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时仅有2人。
布依族1990年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时仅有1人。
拉祜族1990年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时仅有2人。
白族1990年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时仅有1人。
土家族1990年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时仅有1人。
纳西族1990年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时仅有1人。

返回目录

如果您觉得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在文章结尾处点击“顶一下”以表示您的支持。如果您对本文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点击“踩一下”,以便我们改进该篇文章。如果您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请查看文章下方的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