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答者:笑伴伴日期:1小时前

继续留任,从此也得到了军心和仁心

回答者:黑句本日期:2018年12月18日·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

收服掌控晚清禁卫军是冯国璋一生中最显男子汉大丈夫气概的事,其来龙去脉精彩之处很值得一聊。

晚清禁卫军是以摄政王载沣为首的晚清皇族少壮派搞起来的,为的是抓军权,与北洋实力派袁世凯抗衡。

1908年摄政王颁发上谕:“著贝勒载涛、毓朗、陆军部尚书铁良为专司训练禁卫军大臣,准其酌量由各旗营兵丁内拨取精壮,尽数认真训练。”

此道上谕颁布后,清廷即在原皇家卫队的基础上,从新军中抽调八旗骨干,组成皇家禁卫军,时年二十一岁的载涛专司训练,但因载涛年少缺乏经验,禁卫军实则掌控在满清贵族,甚有才干的良弼手中。

禁卫军建制一镇(师),下辖两协(旅),员额编制为一万两千人。除步兵第三标(团)官兵为汉人外,其他各部官兵皆是满蒙八旗兵;在装备上,禁卫军装备有18门150毫米野战重炮,此外还有一个配备30挺左右马克沁重机枪的机枪营。

无论从兵员素质、忠诚度还是武器装备看,这都是一支效忠皇室、不容小觑的劲旅。

然而,这么一支理应誓死效忠皇室的禁卫军,在溥仪退位,清廷覆灭的关键时刻,却一枪未放地为改朝换代做出了罕见的”和平贡献“。

这要归功于晚清皇族少壮派的无能,也要归功于袁世凯、冯国璋的“雄才大略”,此外,还有一些运气的成分。

辛亥革命爆发,清廷即将覆亡时,袁世凯用以北打南,以南压北的枭雄手段掌控了天下大局,但要用不流血的方式逼清帝退位,袁世凯必须解决京城禁卫军的问题。

袁世凯用的手段谈不上高明,但却算死了手握禁卫军的皇族少壮派。

袁世凯上书隆裕太后,社稷危难之时,皇家领兵之人理应身先士卒,率军赴前线镇压革命党。

这说法隆裕无法反驳,但放眼望去,整个皇族也就掌控禁卫军的载涛可用。

可载涛偏偏是个极度贪生怕死的无能之辈,为了躲过这个要命的差事,他干脆来了个大撒把,将禁卫军拱手让了出去。

袁世凯抓住这个机会,立即调回心腹冯国璋,并将之任命成了禁卫军总统,兼察哈尔都统。

就此,禁卫军军权落入北洋军人之手。

有人可能要问了,让袁世凯心腹来掌控禁卫军,清廷怎么就能同意呢?

别人可能不行,但冯国璋却没人反对。

冯国璋之所以能统帅禁卫军,那是因为他早先曾为陆军贵胄学堂的总办,该学堂是清廷为培养满蒙高级军事人才专设的,其成员均是王公世爵、四品以上的宗室以及现任二品以上满汉文武大员子弟。说白了,禁卫军里的少壮派军官大多都是冯国璋的学生,对冯国璋一向信任。

另一点,冯国璋面上似乎是北洋军人中对清廷最效忠的那一个,清廷少壮派也想拉拢他,以达到分化北洋的目的。

所以,冯国璋接任禁卫军总统,各方都没有异议。

说到这,可能有人又说了,不是还有良弼吗?

在当时,良弼虽被袁世凯驱离了禁卫军,但其人在禁卫军中的威望号召力依旧很强,更重要的,此人是宗社党领袖,坚定的反袁派,有他在,袁世凯、冯国璋想全面控制禁卫军,确实面临不小的挑战。

可是,良弼在1912年1月26日被彭家珍炸伤了,抢救两日后,死了。

良弼之死对清廷的打击很大,甚至有良弼死清廷亡的说法。

看上去是有这样的味道。

良弼死后半个月,1912年2月12日,末代皇帝溥仪颁布退位诏书,清廷宣告灭亡。

对皇家禁卫军来说,于国于己,这都是个五雷轰顶的坏消息。

站在他们的角度,他们关心两个核心问题,第一个,皇太后和皇上的安全,谁能负责担保?第二个,禁卫军今后归陆军部编制,军饷会不会减少?会不会被裁撤?谁又能对此负责担保?

在这两个问题的困扰下,禁卫军就像个火药桶,随时都有可能爆炸。

人心骚动不安的敏感时刻,冯国璋第一时间站了出来。

当着禁卫军全体将士的面,冯国璋先大声宣读了《清帝退位后优待之条件》,完了开诚布公地请禁卫军推出代表来表达他们的想法。

禁卫军代表提出的当然还是上述两个严重关切。

对此,冯国璋接下来的表现十分地出彩。

他说:众兄弟且听好,两宫与皇上安然无恙,禁卫军额数俸饷不变,我冯某人敢以身家性命担保!并且,尔等禁卫军兄弟依旧护卫宫廷。今后不论冯某人调任何职,去往何地,我保证永远不与诸兄弟脱离关系。若有违此言,必遭天谴!

听到冯国璋如此豪义的说法,禁卫军的骚动情绪被抹去了大半。这时候,冯国璋又做了一个让众人心服口服的承诺:诸位可推举两人,每人配手枪一支,子弹上镗,自此跟随冯某身边。不论何时何地,如见冯某有二心或食言,可将我立即毙于枪下,并不许我家人报复!

说完,禁卫军当场推选代表,冯国璋当场任命两人为随身副官,领枪两支,支50两月饷银。

一场极可能导致兵变的禁卫军危机就这样被冯国璋以忠义气概化解了。

让人感慨的是,不管随后的风云如何变幻,冯国璋都没有背叛当初的誓言,甚至连小动作都没有。

划归陆军部后,禁卫军后来被改编成第15、16师。除了1个团保护暂居宫禁的清室直到1924年溥仪被逐出宫,其余一直归冯国璋亲自统辖。

冯国璋任民国代理大总统时,担任总统卫队的正是第16师。

值得一说的是,冯国璋下野后,第15师、16师的军饷依旧由冯国璋负责。对于那时的冯国璋而言,养这么两个师无疑是个沉重的负担,但冯国璋没有躲闪,也没有负义之举。

为了筹措两师军饷,冯国璋经常在京津两地奔走,据说他染上那场让他早早谢世的风寒,也是因为辛劳筹饷所致。

冯国璋死后,原禁卫军主力第16师在直皖战争中,被奉系张作霖趁机收编,这其中的逻辑也好理解,绝不站队直系的敌人。到了第一次直奉大战的时候,第16师临阵倒戈,又回归了直系,这其中的逻辑也不难理解,谁打直系,谁就是16师的敌人。

这大概也算是对直系第一代大佬冯国璋的忠义报答吧。

回答者:谈古论金日期:2018年03月07日·文史专栏作者

禁卫军创建于1908年,建制为一个镇(师),下辖二个协(旅),员额编制为1.2万。除步兵第三标(团)的官兵是汉人外,禁卫军其余各部官兵都是满族和蒙古族;在装备上,禁卫军装备18门150毫米野战重炮,还编有一个配备24~30挺马克沁式重机枪的机枪营。

综上可知, 禁卫军左右袒虽然无法扭转历史大势,但对于清帝逊位前后的首都的是否流血、是否和平安宁,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910年,大清皇家禁卫军高级军官访问奥匈帝国)

1912年2月10日,兼任禁卫军总统官的冯国璋亲至西苑禁卫军大营,受命向禁卫军宣读《清帝退位后优待之条件》,同时设法对已有骚动迹象的部队加以安抚。

在冯国璋宣读之后,他提出如果禁卫军官兵有疑问,可以派代表向他提出。

经过一番简短的商量推举,从禁卫军队列里走出几个代表,代表们提了两个问题:

一是皇太后和皇帝的安全,冯国璋是否能够担保?二是禁卫军今后归陆军部编制,会不会被取消?冯国璋能不能对此担负完全责任?

这两个问题 第一个是代表禁卫军对清皇室未来安全的担心,第二个是代表禁卫军对自身前途命运的关心 ( 《清帝退位后优待之条件》第八款:原有禁卫军归中华民国陆军部编制,其额数俸饷仍如其旧。), 既包含政治立场也包含个人前途命运,切中肯綮。

(当时的冯国璋被清廷任命为禁卫军总统,掌握了京畿防务大权)

(冯巩饰演的冯国璋)

冯国璋听了代表的问题后, 向全体官兵宣布以个人身家性命担保两宫尊号仍存不废及安全,并再次担保禁卫军额数俸饷仍维持不变,同时表示未来无论个人调任何职,必仍以禁卫军自随。

这样一来,禁卫军即表示服从, 匕鬯不惊,无血共和,两天后的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正式退位。

(冯国璋之所以在禁卫军中具有如斯权威,根本原因之一是因为他曾在1906年被任命为陆军贵胄学堂总办,是禁卫军大部分军官的老师)

1912年9月,原任禁卫军第一协统领官的王廷桢担任禁卫军统制官,从王廷桢之后的宦辙比如担任江宁(现南京)镇守使等, 其实就可以看出冯国璋对禁卫军的承诺是兑现了的——禁卫军一直是冯国璋亲自统辖的部下 ——只有其中1个团保护暂居宫禁的清室直到1924年溥仪出宫。

1917年9月禁卫军改编为陆军第十六师,王廷桢仍任师长(并兼任长江巡阅副使)。

(1921年王廷桢陆军上将因不愿内战而放弃察哈尔都统职位和陆军第十六师指挥权)

1919年,冯国璋去世,陆军第十六师移驻察哈尔(王廷桢兼任察哈尔都统)。

1920年直皖战争后,陆军第十六师被奉系吞并,师长先后为张景惠和邹芬。第一次直奉大战中陆军第十六师倒戈令奉军失败,之后该师即被裁撤。

回答者:大狮日期:2018年03月07日

大清一朝先后历经十二帝,国祚267年,终被取而代之。清帝被许以优待条件后宣告退位,此建民国。但却有2万余禁卫军仍在宫中,一时无所安排,于是冯国璋受袁公委任,为掌管禁卫军之统领。

禁卫军大多为满人,虽清已逊,但是仍忠心于清廷,并担心此后被解甲归田,从此断了自己与家人生计。此事非常棘手,若处理不当,定然招致兵变,影响民国之初建。

冯国璋既接手此事,故此不但耽搁,安排时日,来到禁军驻地,召集官兵于操场,开始训话,并安抚其心,告知给予清室优待条件,并表示禁军一切如旧,更许以金钱安抚。

但这些禁军仍有许多人不服气,大声喧哗,叫嚷起哄,冯国璋因此转笑容为威严,大声说道:“众兄弟且听真,两宫与皇帝的安危,我冯某人敢以身家性命担保!并且,尔等禁卫军兄弟依旧护卫宫廷。今后不论冯某人调任何职,去往何地,我保证永远不与诸兄弟脱离关系。若有违此言,必遭天谴!”

此时下面逐渐安静,冯国璋接着又道:“诸位可推举两人,作为冯某左右之人,每人配备德国手枪一支,抵枪上镗。自此跟随冯某身边,不论何时何地,如见冯某有二心或食言,可将我立即毙于枪下,并不许我家人报复!”

众禁军听罢,议论良久,当场推选出两人。冯国璋立刻对发下命令“速速到镇司令部拟委任状两份,委派两人为冯某副官,领手枪两支,并每月支付饷银50两。”

自此后,两人身穿戎装携带手枪的旗兵跟随其身边,果然不离左右。冯国璋知道这些当兵的想要什么,那些是他们喜欢的,于是加以关照,没多久,这群人就对其佩服的心服口服,稳稳当当成为冯国璋麾下兵卒。

为将者,不许动刀兵,只需以口做刀兵,便可降伏万人,非一般人能力所及,可见民国军阀之手段高明!

回答者:脑洞大开的历史日期:2018年12月04日·军史专家 军事历史专业博士

要回答好这个问题,必须把清末政治军事格局好好捋一捋。

清末最后时刻,北京城里忠于大清帝国的军队还有两支,一支是北洋陆军第一镇,另一支是禁卫军。北洋第一镇是北洋军中唯一一支以旗人为主的军队,也是北洋军中最忠实于清廷的军队。摄政王载沣觉得只有一支这样的军队,面对纷繁复杂的局面,可能难以应付。所以,他打算再成立一支完全由满族贵族掌控的军队来禁卫皇宫,保卫大清。

禁卫军的选拔非常严格,甚至到了苛刻的地步。第一、二、三期兵丁均来自八旗的精壮,军官则“不分满汉,由各军队衙署军官军佐内,则其兵学优长、操法娴熟者,拣选调派。在装备上,禁卫军装备有当时中国乃至亚洲国家仅有的18门150毫米野战重炮,火力凶猛。此外禁卫军还编有一个机枪营24~30挺马克沁式重机枪。由于缺乏合格的军官,禁卫军的军官大部分来自于满人为主的北洋陆军第一镇,因此,也有人开玩笑说禁卫军就是北洋第一镇的分支。

禁卫军的总兵力为12000人,最高指挥是军谘府大臣载涛,实际指挥是禁卫军统领良弼。这两人都是满清贵族,对大清王朝忠心耿耿。尤其是良弼,虽然出身贵族,但从小没了父亲,和母亲一起相依为命长大,身上没有纨绔子弟的风气。22岁就留学日本,入士官学校步兵科。毕业回国后,入练兵处,旋充陆军部军学司监督副使升司长。他是一步步成长起来的优秀军事人才,被称为清王朝的最后一匹良驹。

尽管良弼一再反对袁世凯重新掌权,但因为荫昌的无能和载沣的短视,最终袁世凯还是掌握了大权,控制了朝政。但是,面对装备精良,忠心耿耿护卫大清的禁卫军,袁世凯始终感到如鲠在喉。于是,他先对载涛下手。载涛虽然对大清一片忠心,但能力毕竟有限,而且也有点贪生怕死。所以,袁世凯上了一道奏疏,建议宗室子弟应当身先士卒,领兵南下讨伐革命军。隆裕太后觉得有道理,就询问当时宗室子弟里军权最高的载涛能否领兵南下。载涛吓坏了,忙说:自己练兵还可,可是从来没有打过仗,不敢南下。载涛回家以后,越想越怕,生怕太后和摄政王让自己去打仗,马上称病辞去所有职务。袁世凯不动声色,让自己的心腹徐世昌接替了载涛的军谘府大臣职务。拿到这个位置以后,袁世凯顺势罢免了良弼的禁卫军统领职务,让冯国璋接掌禁卫军。

良弼不同于载涛,他早看透了袁世凯的狼子野心,也没对袁世凯抱有什么幻想。他本身就是大清宗社党的重要成员之一,虽然人离开了禁卫军,但他在禁卫军时间不短,禁卫军又是满人组成的,对良弼的向心力很强。也就是说,良弼依然对禁卫军有着较强的控制力,这是袁世凯不愿看到的。可是,作为大清的臣子,袁世凯也不能明目张胆对良弼下手。于是,袁世凯想到了借刀杀人,借革命党人彭家珍的炸弹,炸死了良弼,也炸死了大清最后的希望。

良弼的死对禁卫军影响很大,禁卫军是满人为主的,看到良弼的死,纷纷觉得自己可能会遭遇不测,担心自身的安危。隆裕太后和小皇帝被袁世凯逼下台以后,这种危机感再次让整个禁卫军忐忑不安。北京城里无数次传出留言,说禁卫军要造反,实行兵谏,杀袁世凯,重新夺回大清江山。袁世凯也对禁卫军不太放心。在这个关键时候,身为禁卫军统领的冯国璋显示了他的能力。他力排众议,说服了禁卫军中的中下级军官,大清被取代是正常的政权更替,是一次和平的行动,不会死人,不会流血。冯国璋用自己的性命和人格担保,禁卫军不会受到任何冲击,也不会受到任何牵连,依然是国家的军队,国家的武装。

冯国璋的坦诚,征服了这支以满人为主的军队。禁卫军有了冯国璋的担保,才甘心开出城外,接受重新整编,使得这次政权更替没有受到任何军事上的阻碍。从这一点上说,冯国璋确实功德无量。

冯国璋的善举也得到了禁卫军将士的衷心爱戴。禁卫军后来改编为陆军第16师。若干年以后,冯国璋当选大总统,入驻北京城。这支禁卫军改编的第16师就作为大总统的卫队,一直警卫冯国璋的安全,不管局势有多复杂,这支军队始终保持着对直系领袖冯国璋的忠诚。冯国璋死后,直皖战争爆发,第16师被奉系军阀张作霖收编。后来直奉大战爆发,邹芬统率第16师阵前倒戈,回归直系,对奉系倒戈一击,成为第一次直奉大战的转折点。禁卫军改编的第16师完成了对冯国璋,对直系的忠诚,确实做到了有始有终。九泉之下的冯国璋,应该可以瞑目了。

参考资料:

1.李宗一:《袁世凯传》

2.彭秀良:《冯国璋传》

3.胡绳: 《从鸦片战争道五四运动》

“许述工作室”核心成员 查佳峰主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