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原央行行长:中国迅速采取行动就可避免日本化。近几个月来,许多经济学家都在谈论中国经济可能"日本化"的问题。
去年12月,中国政府结束了严格的疫情控制措施,中国经济活动暂时得到提振,但今年以来一直表现疲软。
在全球通胀高企的情况下,中国现在是一个重要的例外。在中国,7月份的消费者价格指数同比下降了0.3%,而生产者价格指数则下降了4.4%。与此同时,中国的房地产市场一直在疲软,而债务水平仍然相当高。重要的是,去年中国人口开始下降。
从外观上看,中国的情况与后泡沫时期的日本相似。这一现象再次引发了人们对中国经济是否会遭受与日本相同命运的关注。
要评估中国经济可能"日本化"的问题,就必须了解日本经济增长放缓的三个关键因素。
首先,20世纪80年代末日本资产泡沫的破灭重创了日本经济。那次打击的规模,在现代经济史上前所未有。
日本房地产和股票总价值的下降幅度约为该国名义国内生产总值的230%。相比之下,全球金融危机后美国资产价值的相应跌幅是名义国内生产总值的100%。
其次,人口结构变化对日本产生了巨大影响。日本的劳动适龄人口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峰值以来下降了15%。
这对GDP增长的影响非常明显。日本每个劳动适龄居民的平均GDP增长率在七国集团中最高,而日本的整体GDP增长率却最低。这反映出,即使生产率增长不差,劳动适龄人口的增长率,也是整体经济增长率的决定因素。
第三,自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随着社会主义经济体融入全球市场,日本经济和社会所依据的社会契约非常强调稳定,但这一契约与全球化进程并不相称。
终身雇佣的习惯在日本仍然盛行,这种习惯往往推迟了工人从衰退的公司和行业向崛起的公司和行业进行必要的重新分配。这就限制了日本公司从全球化和技术进步中充分获益的能力。
从日本经济增长放缓的原因来看中国经济的前景,可以发现两者之间既有不同之处,也有相似之处。
至于中国泡沫破灭的影响,我们并不真正知道泡沫有多大,会破灭到什么程度。政策当局如何迅速做出反应,采取必要的措施,如对陷入困境的银行进行资本重组,肯定会对泡沫的收缩产生重大影响。
这些措施在任何国家都可能不受欢迎,也很难实施。尤其是在民主国家,达成合理的共识是一项相当艰巨的任务。在这方面,与日本相比,中国的一党制国家似乎处于有利地位,不过公众情绪仍可能产生影响。
与此同时,中国因其幅员辽阔而处于不利地位。今天,中国在全球经济和贸易中的存在比20世纪90年代末日本陷入全面金融危机时还要大。
就国内生产总值而言,今天中国的重要性略高于当时的日本。去年,中国占全球经济的18%。而日本在1997年仅占14%。在全球贸易方面,高峰时期中国占20%,日本占7%。
泡沫破灭后,日本不必面对全球经济的严重反馈循环。事实上,全球金融危机之前的全球经济繁荣,使日本最终成功地消除了国内泡沫所产生的过剩。
相比之下,如果中国自身的经济陷入停滞,那么由于其庞大的规模,中国可能会面临来自全球经济的严重反馈问题。此外,当今的全球经济形势比日本面临的更具挑战性。
至于人口问题,众所周知,中国在人口变化方面落后日本15至20年。我们也不应忘记人口变化与资产泡沫之间的联系。
日本泡沫的顶峰恰逢该国人口红利的终结。当一个国家的劳动适龄人口减少时,对住房的需求就会减少,中国目前的情况就是如此。这反过来又会影响住宅价格,给经济造成负担。
就中国而言,可以借鉴日本的经验,采取先发制人的措施。中国政府深入研究了日本的人口变化、资产泡沫及其崩溃的经验。
虽然近几个月来,人们对中国通货紧缩的担忧有所上升,但大多数观察家都忽略了一个重要问题。真正令人担忧的是,中国是否会经历像20世纪30年代美国所经历的那种严重通货紧缩,而不是日本所经历的那种温和通货紧缩。除非中国的金融体系崩溃,否则这种情况不会发生,因此关键问题是,中国政府能否控制住泡沫破灭带来的损失。
关于轻度通货紧缩,从长远角度来看,一个有趣的问题是人口减少会产生什么影响。
对一个经济体未来人口的预期决定了当前的需求,尤其是投资。但是,当前的人口结构决定了一个经济体当前的供应能力。由此产生的任何需求短缺都会对价格产生下行压力。然而,同样,轻微通货紧缩不应被视为额外的恐惧因素;它只是潜在人口挑战的一个症状。
目前还不清楚中国经济的命运是否会与日本一样。归根结底,这将取决于中国如何应对泡沫破灭和人口变化,更重要的是取决于中国政府和社会是否有意愿和能力迅速采取行动。
2023/08/2517:01日经英语新闻 青山学院大学杰出客座教授,曾任日本央行行长白川雅明

日本原央行行长:中国迅速采取行动就可避免日本化。近几个月来,许多经济学家都在谈论中国经济可能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信息平台不持有任何立场,欢迎在下方【顶/踩】按钮中亮出您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