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网7月28日报道美国外交学者网站7月25日发表题为《三中全会对中国脱碳努力意味着什么》文章,作者是克里斯·汉金,文章摘编如下:

对中国的脱碳努力而言,出现了令人鼓舞的迹象。

在中国,三中全会往往被视为宣布中长期政策的场合。今年全会通过的一个关键性文件将涉及中国“能耗双控”体系的未来,该体系强调对能源消费的总量和强度进行控制。

7月21日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到,建立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全面转型新机制。这意味着双控将逐步转向控制区域、行业和企业层面上的碳排放总量和强度。

中国的“能耗双控”行动大约从2016年前后开始实施,通过政策更新,该制度得到了发展。

2022年,中国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联合印发的文件提到,新增可再生能源和原料用能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

2023年7月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会议强调,从能耗双控逐步转向碳排放双控。

三中全会后发布的文件被视为相关政策的最新进展。

相关变化对中国脱碳进程以及在华运营的企业都有重大意义。在即将到来的变化下,能源密集型产业能够更好地发展,前提是它们能够控制排放。这些变化也将进一步加快中国的能源转型。

新的双控政策与中国碳排放权交易体系之间的另一个联系是二者共同面临的挑战:如何准确及时地收集排放数据。为应对这一挑战,7月21日发布的决定还要求构建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和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

中国生态环境部等部门最近发布的一项方案也提到,到2027年,碳足迹管理体系初步建立;到2030年,碳足迹管理体系更加完善。

为有效控制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并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加强排放监测至关重要。建立这些体系将使减排变得更容易。(编译/裘芳)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信息平台不持有任何立场,欢迎在下方【顶/踩】按钮中亮出您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