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盛顿应该借鉴北京的做法,重新调整其投资和精力,转向经济和外交互动,同时向规模较小但仍然强大的防御能力迈进。
五角大楼已将中国定义为推动美国军事开支和战略的"步调一致的威胁"。美国国会山的鹰派们几乎形成了一个希腊大合唱,敲响了北京在军事上如何超越美国的警钟。警告说,除非美国纳税人在国家安全上投入更多,否则中国很快就会超越美国。这些说法既错误也有误导性。可以说,在与中国争夺全球影响力方面,华盛顿玩错了游戏。
"对抗中国"游说团体的一个关注点是断言中国政府的军费开支远远超出了人们的想象,原因有二。
首先,中国的官方国防预算并不包括所有与国防有关的开支。其次,中国的军事力量,无论是舰船、飞机还是军警人员的数量,都要比美国少,因此,中国理应得到更多的实惠。为了弥补后一个问题,一些分析家依靠购买力平价(PPP)来获得比较数字。
然而,即使考虑到这些差异,美国的军费开支仍然使中华人民共和国相形见绌。美国的国防预算至少是中国官方数字的四倍(9,055亿美元对2,195亿美元),是国际战略研究所根据购买力差异调整后估计的中国军费开支(4,079亿美元)的两倍多。国际战略研究所刚刚发布的《军事平衡》指出,中国"官方国防预算占GDP的比例从2014年至2018年的1.28%下降到2019年至2023年的平均1.23%。2023年国防负担小幅上升至占GDP的1.24%,主要源于经济增长的相对放缓"。相比之下,美国国防开支占GDP的比重在过去三年中有所上升,从2021年的3.26%上升到2023年的3.36%。
支出并不是衡量军事能力的唯一标准,但无论如何评估中美军事平衡,中国政府在全球范围内都不构成军事挑战。根据布朗大学"战争成本"项目的估算,在拜登时代,中国参与的反恐行动共有78次,与美国的750个海外军事基地网络、17万海外驻军或定期参与的反恐行动相比毫不逊色。
但是,避免美中因台湾问题爆发战争的最好办法是通过外交手段,而不是军事集结。可信的威慑不仅仅是军事能力的问题,它也是一种保证。正如Bonnie Glaser、Jessica Chen Weiss和Thomas Christensen去年底在《外交事务》中解释的那样,"如果一个受到威胁的国家担心不战会带来不可接受的后果,那么它就没有什么动力去避免战争"。矛盾的是,过分强调与对手的军事能力相匹配或过度匹配,可能会削弱威慑威胁的效果,使可信的保证变得不那么可信。
与此同时,可以说中国正在追求一种更加平衡的全球参与方式,这种方式并不主要依赖军事力量。相反,中国政府正在利用贸易、发展援助和外交手段来扩大中国的影响力,而且其关注点越来越全球化,而不仅仅局限于东亚。
例如,在中东,一些人认为中国正在"获胜",显然主要不是通过展示军事实力。《新美国》的彼得-辛格和蓝色之路实验室的分析师凯文-阮解释说:"与中国的其他全球举措一样,中国政府努力的最初关键是经济。"中国在中东看到了巨大的经济机遇,尤其是能源丰富的海湾国家,这些国家与中国的关系在过去十年中稳步发展。
丹佛大学弗雷德里克-帕迪国际未来中心汇编了双边影响力最大的国家的信息。根据这些数据,仅在过去十年间,中国就取代了法国和英国,成为许多非洲国家中影响力最大的国家。
对于那些喜欢计算军舰、飞机和导弹数量(即使这些导弹不起作用)的人来说,这种"影响力"衡量标准可能显得昙花一现,但"软实力"却是实实在在的。软实力"指的是各国利用其掌握的一系列非军事工具来制定促进本国利益的政策的能力。
各国顺理成章地发挥自己的优势。美国曾经在外交上一鸣惊人,即使在其军队规模较小的时候也是如此。如今,军事力量相对薄弱的国家来说,美国在国际法(如加拿大)、经济(如瑞士)和文化(如尼日利亚,参见诺莱坞)方面拥有超乎寻常的影响力。工作层面的关系,即使是平民之间的接触,也能建立信任,这是国际关系中的宝贵财富。
当然,执行不力的外联活动可能会产生相反的效果。例如,北京"一带一路"倡议下启动的一些项目在伙伴国引起了民众的反弹。批评者抱怨接受"一带一路"倡议资助的国家虐待或排斥工人。还有人指出,这些项目对环境造成了不利影响,或存在债务过多的问题。《外交政策》的克里斯蒂娜-卢宣称金砖倡议是一条"不归路"。
然而,总体而言,一带一路让中国在数十个国家扩大了影响力。北京正在利用贸易关系和建立政治联系,从而促成美国无法或不愿促成的交易。例如,拜登政府勉强承认,去年由北京促成的伊朗-沙特关系正常化协议可能有利于该地区。
美国在国际关系中过度军事化的做法还有其他有害的副作用。美国在当地或通过军售卷入重大冲突,不可避免地会造成与一些国家的紧张关系,尤其是但不限于全球南部国家。相比之下,中国虽然通过军事演习和导弹发射在自己的地区大展拳脚,但五十多年来从未打过仗。
美国目前的对华战略,过于偏重于制定如何赢得与北京战争的计划,其基础是决心在传统技术和新兴技术(从高超音速技术到核武器)方面超越中国。虽然美国偶尔也会口口声声说有必要与中国就遏制气候变化和预防流行病等基本挑战开展合作,但更多的言论和资源都被用于将对华关系主要视为一个军事问题。
更好的办法是,即使在人权和西太平洋军事平衡等问题上存在深刻分歧,也要想方设法缓和紧张局势并开展合作。
至于在国际舞台上与中国争夺影响力的问题,华盛顿应该借鉴北京的做法,将投资和精力重新平衡到经济和外交互动上,与此同时,向着规模较小但仍然强大的防御能力迈进。继续坚持当前的军事路线不仅耗资巨大,而且很可能会刺激军备竞赛,增加超级大国冲突的风险。美国决策者应该重新平衡外交政策工具包,以应对未来的挑战,而不是固守过去的方法。
《国家利益》2024年2月22日Christopher A. Preble和William D. Hartung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信息平台不持有任何立场,欢迎在下方【顶/踩】按钮中亮出您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