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跨大西洋关系后,欧洲建立新联盟

英国首相在议会致敬阵亡士兵,传递强烈信号

上周三,在英国议会首相质询(PMQ)环节,基尔·斯塔默(Keir Starmer)起身发表讲话,向13年前在阿富汗阵亡的六名英国士兵致敬。他一个接一个地念出他们的名字,全场鸦雀无声。随后,斯塔默又向另一名英国皇家海军陆战队士兵致敬,这名年仅22岁的战士于2007年3月6日在赫尔曼德省阵亡。

通常,首相质询是英国政坛最喧嚣、最党派化的时刻,但这一次却显得格外庄重。斯塔默向议员们表示,在阿富汗和伊拉克战争期间,共有642名英国士兵牺牲,“他们与我们的盟友并肩作战,捍卫英国。” 还有更多士兵负伤。他强调:“我们永远不会忘记他们的勇敢与牺牲。”

但斯塔默不仅是说给英国人听的。他的言辞也意在传达给美国政府,尤其是美国副总统 J.D. 万斯(JD Vance)——前一天,万斯曾对英国军队表现出轻蔑态度,他表示,美国在乌克兰经济上的投资“比来自某个几十年没打过仗的随机国家的2万名士兵更能提供安全保障”。

---

特朗普政府对乌克兰政策的转变,引发欧洲警觉

斯塔默刚在白宫与 唐纳德·特朗普(Donald Trump) 进行了一场“亲密互动”,但欧洲领导人对特朗普政府的态度迅速发生变化。

特朗普和万斯的一系列激烈、反复无常、甚至侮辱性的言论让欧洲各国政府意识到两点现实:

1. 他们必须找到方法对特朗普和万斯的政策进行反击,但又不能让局势进一步恶化。

2. 他们必须为一个不再以美国为西方安全基石的世界做好长期规划。

一位欧洲外交官表示:“现在很清楚,特朗普不是随口说说来刺激我们,他是认真的。”

就在此背景下,乌克兰总统 弗拉基米尔·泽连斯基(Volodymyr Zelenskyy) 周四出席了布鲁塞尔的欧盟峰会,讨论安全危机。欧盟领导人起立鼓掌,表达支持。当泽连斯基在场时,美国总统乌克兰问题特使 基思·凯洛格(Keith Kellogg) 发表了一番残酷的言论,为美国暂停对乌克兰军事援助进行辩护:“最好的比喻是用木棍敲打骡子的鼻子,以引起它的注意。”

---

欧洲的历史性转变:加强防务和财政改革

欧洲内部的战略调整正在加速。法国总统 埃马纽埃尔·马克龙(Emmanuel Macron) 长期以来一直主张欧洲实现“战略自主”,如今他的主张终于得到广泛认可。他在紧急峰会后表示:“我们希望成为一个维护和平与平衡的力量。”

德国的变化尤为剧烈。新任总理 弗里德里希·梅尔茨以“严格财政纪律”著称,但在面对俄罗斯威胁时,他与社民党(SPD)达成协议,筹集数千亿欧元用于国防和基础设施建设。这意味着德国将放弃长期坚持的“债务刹车”政策——这一政策一直是战后德国经济结构的基石。但梅尔茨表示:“面对我们自由和欧洲和平的威胁,我们的防务原则必须是:不惜一切代价。”

马克龙的亲密盟友、欧洲议会自由派Renew集团领导人 瓦莱丽·海耶(Valérie Hayer) 直言:“欧洲正在崛起。欧盟国家现在必须保持新节奏,并履行承诺,特别是共同防务开支和共享核威慑。” 这表明,法国可能会推动扩大其核保护伞,以覆盖其他欧洲国家。

欧盟委员会主席 乌尔苏拉·冯德莱恩(Ursula von der Leyen) 也将在本月晚些时候公布一份国防白皮书,详细说明欧盟的防务融资计划。

---

美乌关系恶化,欧洲如何填补空缺?

特朗普政府对乌克兰的态度进一步恶化。24小时前,美国不仅暂停了对乌克兰的军事援助,还限制了情报共享。随后,特朗普政府下令美国科技公司 Maxar 停止向乌克兰提供俄军战场卫星图像。

乌克兰人对此措手不及。空袭预警系统瘫痪,俄军轰炸变得更加致命。俄罗斯迅速利用这一形势,周五对乌克兰能源设施和民用住宅发动大规模空袭。特朗普对此毫不在意,称这是“任何人都会做的事”。

与此同时,俄军与朝鲜军队在库尔斯克地区发起大规模攻势,突破乌军防线。约1万名乌克兰士兵面临被包围的危险。泽连斯基与乌克兰总司令 奥列克桑德尔·瑟尔斯基(Col Gen Oleksandr Syrskyi) 必须在未来几天内做出决定:是撤军,还是冒着被歼灭的风险继续坚守。

泽连斯基试图与特朗普修复关系,上周他提出了停火方案,建议双方暂停无人机和导弹攻击,并在黑海地区暂停军事行动。但该方案未提及欧洲维和部队或安全保障,而这正是特朗普在白宫会晤时愤怒的原因。

然而,普京对和平毫无兴趣。俄方的谈判条件包括:

正式吞并四个乌克兰地区(包括未完全控制的领土)

乌克兰保持“中立”,放弃加入北约

泽连斯基政府下台

欧洲领导人越来越怀疑特朗普政府是否在默许俄罗斯的反乌克兰政策。而他们只能加快步伐,构建一个不再依赖美国的欧洲安全体系,以应对这一前所未有的挑战。

原文: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1826100389185546/

声明:该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欢迎在下方【顶/踩】按钮中亮出您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