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环球时报
美国《外交政策》杂志6月26日文章,原题:华盛顿对中国的所谓共识是一种幻觉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刚刚结束的北京之行,凸显为使美中关系走出针锋相对的死亡循环而重新作出的外交努力。白宫印太事务协调员坎贝尔对此表示:“我想,今后几个月,你们会看到美中之间是否能重建有效的、可预测的、建设性的外交。”但实现这一目标的最终障碍,或许是华盛顿自己对中国的矛盾态度。
通常认为两党在中国问题上存在共识。这种看法只对了一半。对布林肯中国行的攻击,表明两党对美国想要的最终状态并不明确。这反映在华盛顿特区狂热的气氛中,政客们争先恐后抨击中国以展示强硬。
尽管政治气氛不佳,拜登似乎明白,在可预见的未来,美国将不得不与中国打交道。这意味着要面对一个18万亿美元的经济体,一个与美国交织在一起的重要市场,以及一个同时也是成熟核武器国家的自信大国。拜登寻求一个稳定框架来界定和管理竞争,正如布林肯在北京所说,“探索当我们的利益一致时可能合作的领域”。
最近美国商业领袖纷纷访华表明,担心美国反华行动可能令经济利益受到威胁,似乎促使他们作出反击——旨在制约(美政府对华)“去风险”(策略)。世界上最大的半导体公司之一英伟达的首席执行官黄仁勋最近道破美企的恐惧,称失去中国市场将对美国科技行业造成“巨大损害”。
试图在国会山议程的潜在破坏性风险与美企对中国的过度热情之间找到平衡,有助于解释为什么拜登仍决心稳住两国关系,并形成一个框架来管理竞争,保护国家安全,并找到有共同利益的合作领域。但拜登的政策存在内部矛盾。白宫切断高端人工智能、超级计算机芯片和芯片制造设备进入中国的通道,并限制美国对外科技投资。同时又告诉北京,美国无意限制中国增长。这种言语与现实的差距,导致北京怀疑美国对限制对抗的诚意。
通往合理稳定、建设性的美中关系的道路是什么样子?它首先要求两国避免无端的事件和言论,确定竞争的条件和各自的红线,并改变各自做法。中国缺乏在可预见的未来取代美国成为全球超级大国的能力,美国也没有孤立中国或改变政权的能力——经济分离对双方都是一场灾难。双边贸易额2022年达到创纪录的6900亿美元,这表明强有力的相互依存关系可能持续下去。实现新平衡将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大胆的领导、政治意愿和创造性外交。(作者罗伯特·曼宁,乔恒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信息平台不持有任何立场,欢迎在下方【顶/踩】按钮中亮出您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