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网10月17日报道(文/殷耀 勿日汗 于嘉 哈丽娜)在中国北疆人迹罕至的戈壁滩上有一个活力满满的口岸城市。当夜色已深、城市的喧嚣沉寂时,跨越中蒙边境的口岸货运通道仍灯火通明、车水马龙,24小时不停歇。而在清晨,随着客运通道的开启,在象征中蒙友谊的彩虹桥下,来自蒙古国的旅游团有序排队、快速通关,奔向中国的各个景点……这里是中蒙两国之间的最大陆路口岸内蒙古自治区二连浩特市。这座边境小城的活力反映出中蒙合作的热度。
蒙古国是与我国陆地边境线最长的邻国。近年来,随着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和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的不断推进,地理相邻、人文相亲的中蒙两国持续加强经贸合作,增进人文交流互鉴,中国向北开放的水平越来越高。
经贸往来从“粗放”变“智能”
在中蒙之间的重要能源通道——内蒙古甘其毛都口岸,来自蒙古国的AGV无人驾驶车满载着煤炭排队入境,并在海关智能卡口自动完成查验后,30秒内抬杆放行,实现“读秒”通关。
这条通道是中国首条跨境无人运输通道,双向四车道,全长6.19公里。一台无人驾驶跨境运输车可以承载两个35吨的标准集装箱,工作效率约是一辆全年运行普通双挂汽车的6.4倍。
“随着科技赋能,跨境运输模式越来越多元化,中蒙两国口岸开放水平和通关过货能力迎来质与量的双升。”甘其毛都口岸管委会副主任贺其叶勒图说。
口岸上的新变化折射着中蒙经贸合作的新气象。中国与蒙古国在贸易结构上高度互补,中国从蒙古国进口矿产资源等大宗商品,蒙古国从中国进口大量的生活必需品和工业制成品。多年来,中国是蒙古国最大贸易伙伴国,2023年,中蒙双边贸易额达到165.9亿美元,同比增长36.1%。
中蒙经贸往来的新变化不止如此。在口岸通关方式从“粗放”变“智能”的同时,贸易结构也越来越丰富。
每周一早晨,38岁的蒙古国冷藏车司机毕德日雅开车从乌兰巴托的家中出发,傍晚时分缓缓驶入二连浩特市一家果蔬粮油进出口园区。他在二连浩特市停留一天,按照雇主订单装上满满一车来自中国各地的果蔬,周三一早返程,当天晚上新鲜水灵的中国果蔬就能摆上乌兰巴托超市的货架。这样的工作模式,他已坚持多年。
“中国蔬菜丰富了蒙古国人的餐桌,改变了蒙古国人的舌和胃,它让我从‘肉食者’变成了‘杂食者’,身体更健康!”毕德日雅说,给他供货的这家中国公司与蒙古国40多家超市、菜市场建立了合作关系。
二连浩特市,这座人口不足十万的中国边陲小城,是蒙古国人的“后备大超市”,蒙古国70%以上日用品和80%果蔬的陆路进口运输都要经过这里。自2018年二连海关开通中蒙农产品“绿色通道”以来,种类丰富的水果和蔬菜,源源不断地输送到蒙古国民众的餐桌上。
今年前三季度,二连浩特口岸出口果蔬11.23万吨,同比增长33.51%;货值4.28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83.68%。这些数字放在任何一个中国沿海口岸,也许微不足道,但对于人口仅有345万的蒙古国来说,却具有重要意义。
除了水果蔬菜,以客车为代表的大批“中国制造”也正加速出口,跨越山水抵达蒙古国,让中蒙两国经贸合作不断深入。
在首都乌兰巴托,中国进口的公交车成为市民公共交通首选方式。2020年以来,中国制造的双层电动大巴和普通电动公交车陆续进入乌兰巴托,以其美观的外形和舒适的乘坐体验,深得市民青睐。“宽敞的车厢和精致的内饰是我们喜欢坐中国公交车的原因。这些车辆大大缓解了城市公交车短缺问题,让市民出行更加方便。”乌兰巴托市民额尔登图雅说。
乌兰巴托漫长的冬季、严寒的气候给公共交通运营带来诸多挑战,当地对公交车的整体性能表现有着更高要求。宇通中亚大区总经理、蒙古国公司经理李海峰说,他们在交付蒙古国的车辆上配备15项高寒配置,针对制动、操控、乘客门等关键系统零部件,采用特殊的结构设计和防寒措施,提升车辆的防寒保暖性能,确保车辆在严寒环境中的运营效果。
“通道经济”转型“产业经济”
我国边疆地区正立足本地特色优势,搭建高水平开放平台,构建具有边疆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中蒙边境也不例外。
在中蒙边境广袤的戈壁上,脚手架林立,挖掘机轰鸣,建筑工人挥汗如雨,一派热火朝天的繁忙景象。这是中蒙二连浩特-扎门乌德经济合作区建设现场。建成之后,这里将成为中国与毗邻国家共同建立的第三个跨境经济合作区。
“中蒙经济合作区的设立,将加速推动中蒙两国在贸易、物流、制造、旅游、服务等领域的务实合作,推动‘通道经济’转化为‘产业经济’,有望成为中蒙友好合作的典范。”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服务贸易研究所所长李俊说。
日前,中蒙二连浩特-扎门乌德经济合作区招商推介会在北京举办,中蒙双方企业共签约协议资金43.2亿元。蒙古国BARS集团董事长阿穆尔巴特尔专程来北京参加招商推介会。他计划通过经济合作区,将蒙古国牛羊肉深加工并销往中国市场。
在距离经济合作区施工工地不远的二连浩特边民互市贸易区内,落地加工产业正开展得如火如荼。一辆辆满载蒙古国洗净山羊绒的货车有序驶入边民互市贸易区内的落地加工企业。不久后,这些绒毛将被制作成精美羊绒产品。
作为中蒙两国间最大陆路口岸,二连浩特市正在努力实现从“通道经济”向“产业经济”的转型发展。目前,二连浩特口岸落地加工商品集中在洗净未梳山羊绒、亚麻籽、冷冻带骨牛肉三类,已实现常态化运行。据二连海关统计,今年前7个月,二连浩特边民互市贸易交易额突破4亿元,同比增长1.34倍,其中,落地加工模式交易额达3.88亿元,占比97.5%。
此外,与蒙古国毗邻的中国内蒙古不少地方正推动口岸与腹地联动发展,优化经济布局,加快发展泛口岸经济。内蒙古经济学领域专家盖志毅表示,近年来,内蒙古已形成泛口岸经济新格局,呼和浩特市、包头市、鄂尔多斯市、乌兰察布市与各个口岸协同互动,乌兰察布市与二连浩特市通力发展,甘其毛都等口岸与巴彦淖尔市、阿拉善盟形成能源资源进口与加工基地的优势互补,呼和浩特市、赤峰市等地获批国家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呼和浩特市、鄂尔多斯市等地成立综合保税区等,进一步促进“通道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型发展。
8月20日,第二届国家向北开放经贸商洽会上,蒙古国东方省与内蒙古呼伦贝尔市、兴安盟,蒙古国中央省与内蒙古兴安盟,蒙古国前杭爱省与内蒙古阿拉善盟签署友好城市合作协议,它们将发挥各自优势,进一步加强经济交流与合作。
“好邻居”处成“好朋友”
来自乌兰巴托的巴图孟和背着行囊站在熙熙攘攘的二连浩特口岸入境大厅,排队通关。他此行的目的是去北戴河看海,再去北京看故宫、爬长城,沿途品尝中国美食。
“中国游在蒙古国很有人气。我多次到中国旅游,已经去过杭州、西安和海南。”巴图孟和说,因为交通便捷、游玩成本相对低,中国游成为很多蒙古国民众出游的首选。
中国也在努力为蒙古国游客提供更好的购物、旅行、消费体验。在北京等城市的热门景点,来自蒙古国的游客可以通过Alipay+(支付宝跨境支付软件)服务,便可像本地人一样扫码消费,无需下载新的App,实现境外钱包在华支付消费。
二连浩特市微微旅行社有限公司负责人王微说:“中国旅游资源优质、丰富,吸引一批又一批的蒙古国游客慕名前来。今年以来,旅行社已接待100多个蒙古国旅行团。”今年截至10月14日,二连浩特口岸出入境人员突破200万人次。
不仅在旅游领域,中蒙两国借助独特的地理优势,不断拓展在医疗卫生、生态环保、教育、文化等多个领域的合作,增进两国民生福祉,促进双方民心相通。
每年春天总有几场大型沙尘暴席卷中蒙两国,对抗荒漠化成为中蒙两国共同面临的挑战。为迎接这个挑战,去年,中蒙荒漠化防治合作中心在蒙古国乌兰巴托揭牌设立,中蒙双方约定通过一系列努力减轻东北亚地区沙尘天气危害,共同推动构建蒙古高原生态安全屏障。
加强荒漠化防治合作是中蒙两国领导人的重要共识,也是构建两国命运共同体的生动实践。设立中蒙荒漠化防治合作中心,是中方助力蒙古国实施种植10亿棵树计划的重大举措,彰显了中国“亲诚惠容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方针。
刚在中国治愈先天性白内障的乌兰巴托市民苏雅拉图,回国后顺利地在一家超市找到工作。而在过去几年,这是她不敢奢望的事情。
苏雅拉图患有先天性白内障,看东西模糊不清,近两年双眼视力下降严重,已影响日常工作生活。今年,她与其他16位白内障患者一同来到内蒙古,免费接受了白内障手术。
“是中国‘一带一路·光明行’行动让我重获光明,现在我能像正常人一样,清楚地看到我的亲人和美丽的世界,还拥有了稳定的工作、生活,非常感谢中国。”她激动地说。
2019年,中蒙建交70周年之际,“一带一路·光明行”蒙古国行动在乌兰巴托启动。五年间,中国医护人员为1000余名蒙古国白内障患者实施免费复明手术,受到蒙古国民众好评。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为了帮助提升蒙古国眼健康医疗水平,2023年,内蒙古自治区红十字会联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与蒙古国红十字会共同发起“蒙古国眼视光学培训项目”,计划用五年时间,为50位蒙古国医师进行系统性的眼视光学教育培训。
蒙古国第二医院眼科医生贺西格都仁正是这一培训的参与者。去年12月,他在中国完成为期4周的教育培训。回到蒙古国后,他将学习到的知识和技术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在中国,我不仅学习到先进的临床技术,也了解到中国眼视光学科研最新成果。这些为我今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贺西格都仁说。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信息平台不持有任何立场,欢迎在下方【顶/踩】按钮中亮出您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