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网友们,如果你对王澍的建筑设计好在哪里和王澍《造房子》亦在造世界不是很熟悉,那么你来对了地方。今天我将和大家分享一些关于王澍的建筑设计好在哪里和王澍《造房子》亦在造世界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个话题。

本文目录一览

王澍的建筑设计好在哪里

王澍的建筑设计好在哪里?我觉得最重要的一点是,对于中国传统与现代建筑的相融方式,王澍在当代中国建筑界里提出了完全基于个人思考的回答。


他所运用的思考方式和所设计的建筑作品,展现了令建筑界无法回避的个人风格与逻辑,如果你不进入他的逻辑,你无法理解他,无法理解的事物是无法有效批判的;因此,王澍的建筑设计是不能用一般意义上的好和坏来评价的。无论你喜欢他还是讨厌他,实际上,目前他所占据的位置,的确无人能敌。因为他有完整的逻辑体系,如果你进入他的逻辑,你也无法有效批判他。

说王澍
建筑师,首先得是个文人。
不谈建筑,只谈房子,所以就是业余的,业余建筑。
这是王澍喜欢说起的两句话,在我看来这基本上是王澍的建筑观。前一句,表现出他对中国传统的关注与认同。“寻根”在他们那代知识分子心里是难以割舍的。而无论是苏州的园子还是从白居易到李渔等文人的文章,都在感染着他、召唤着他。王澍,学贯东西方,所以他更能从比较中去感知那以远去中国的美。古人造园的足迹也影响着他的建筑,去鼓励他去承袭与发展我们的华夏建筑。后一句,则道出他对当下的批判。把建筑看的太神圣是会曲解建筑、扭曲建筑的。抱着平常心,真心诚恳的对待建筑。去解决问题,而不是制造问题。把乐趣带进建筑里,开开心心的设计。对于,建筑其实不大,尤其在文学已经杀死建筑的今天。是先,再建筑;而不是为了建筑,去套,谓之概念。

他所阐述的思考方式和所设计的建筑展现了令建筑界无法回避的个人风格与逻辑,这个境界就是说,如果你不进入他的逻辑,你无法理解他,无法理解的事物是无法有效批判的;而如果你进入他的逻辑,因其体系的完整和自成一体,那么,你无法批评他。这怎么说好或坏呢?

实际上,目前他所占据的“一席之地”的位置,确无人能敌。所以这也是昨天到今天,我和我的朋友们非常难受的一点,王澍获得普利兹克建筑奖,非所愿也,但如果一定要一个中国建筑师获奖,那好像也只有他了。
在建筑领域,有自我思想非常重要,安藤忠雄、库哈斯、哈迪德都有,所以他们获奖了。但你如果拿他们的建筑作品一个个掰开来看,野蛮、自我(我想到安藤对住吉长屋的业主说,冷你就穿一件,热你就脱一件,以暗示不给装空调也不许装空调就来气。。)、粗糙、不适用、高造价,槽点满满。到王澍建筑现场,你就会看到……所有这些……都有。

另外,需要想开点儿,普利兹克建筑奖,仍然是一个有地区平衡性、经济倾向性的奖项。从去年他们确定要在中国颁奖以来,很多人就已经猜到2012年的获奖者多半是中国人,至少是亚洲人。

返回目录

(读书)王澍《造房子》亦在造世界

早年就表现了与众不同的气质,他安静有力度,谁也不敢欺负他;他博览群书,看了很多与建筑好像无关的书,大二时,就宣称已无老师可教他,老师回忆,那时看他走过来,仿佛看见了带刀大侠,透着寒风,霸气侧露;他可以在喧哗的世界里沉寂七年,只为不想被商化,只为熟悉工匠的手作过程和材质的本质,认真听过一个钉子钉下去的声音,也就拥有了万顷建筑拔地而起的初音。
古人云:功夫在诗外。
当王澍开始设计建筑时,其他人最好的态度是保持安静。

往往来自一张中国古代山水画、一句写意的诗、某个自然现象、某个看法、某种情绪、某个土石物料,一位绝世武林高手,身着棉麻褂,在竹林里,空旷地,微扎马步,轻闭双眼,双手至胸,运转乾坤,溪水倒灌,粒粒晶莹,时空静止、逆转,倏然睁眼,双掌推送,木屋平地而起,与景与物浑然天成,美妙绝伦。
沉静的高人,独孤求败般,以内力发出一个内心最纯粹的回声,是身体、材料、智力、上的相契合,环环相扣,排山倒海,他人只需负责感应,迎合那个回声,那砸在墙上就会砰砰作响的回声,令人心旷神怡。
文字与图片相辅相成,妙笔生花,并不局限于建筑学,涉及文学、美学和哲学。展现的文字,可谓行云流水,处处体现一位成熟建筑师的思考,有感性与理性的结合,文学及哲学的交织,思想火花四射。入选的图片,大部分是他个人的作品,体现出中国传统园林艺术之精髓,是房子与灵魂的撞击,美学与哲学的摩擦。

⊙到现在,我们都这么认为,还有些东西没有达到,还有些状态没有实现,都和自己的修养有关。
⊙敢开风气之先,甘冒流俗非议,反抗社会,但敞开胸怀拥抱生活。
⊙我不只是在造一组建筑,也是在建造一个世界,我不相信世界只有一个世界。
⊙我喜欢的世界是一个沉静的世界,里面包含着不可预料的欢乐与喜悦。用建筑的一种自由文体,有生活发生之地,就是那种地方,在那里所有看似不可能相遇的东西都可能相聚在一起,没有等级差异,只有类别差异。
中国美院象山校区—获普利兹克奖
自序
⊙素朴为家
意识
⊙造园与造人
⊙自然形态的叙事与几何
⊙走向虚构之城
⊙当“空间”开始出现
⊙营造琐记
⊙循环建造的诗意——建造一个与自然相似的世界
⊙隔岸问山——一种聚集丰富差异性的建筑类型学
⊙剖面的视野——滕头案例馆
⊙为了一种曾经被贬抑的世界的呈现
⊙走入树石的世界
语言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
⊙我们从中认出——宁波美术馆设计
⊙中山路:一条路的复兴与一座城的复兴
⊙问答录:一个人需要多大的房子
对话
⊙叛逆的征途
⊙触碰另一个世界的边缘
⊙精神山水
⊙重返自然的道路
⊙问答录:一个人需要多大的房子
尾声
⊙那一天

返回目录

如果您觉得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在文章结尾处点击“顶一下”以表示您的支持。如果您对本文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点击“踩一下”,以便我们改进该篇文章。如果您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请查看文章下方的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