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岁以上的人群,失去语言行动不变,半边不来。
脑梗一般在40岁以上就容易发,发的时候就是嘴巴流口水歪,手杆抬不起来,哦,在昆明我妹妹家来了一个人,他五十岁左右,早上起来,发觉他流口水,嘴巴说话打洛洛,而且嘴巴也扯歪,发觉他的左手杆拿不起来,我就发觉不对,肯定是中风了,我就赶紧打120,后边送到医院,通过检查,就是右边的脑血管阻塞,在CT片子上看有大片血流出来,我发现很多个老人得了脑梗都到医院,医院抢救都治好,就是留下后遗,就是走路不好,那个很长一段时间才能恢复吧,平时要注意,不要老梗,不要得高血压,不要得血脂血糖高,要减肥一点,心血管在我国发病率很高。大家应该注意!
退休的王大爷天天在家打牌,这天突然感觉眼前发黑,持续了数十秒,他想可能是今天打牌坐久有点劳累的原因,并没有在意,等到回到家时眼前发黑的症状再次出现,这次还伴有头晕,虽然王大爷依旧认为只是疲劳的原因,但老伴还是赶紧陪王大爷上了医院,经过医生问诊和检查,发现王大爷吃药很随意,血压也没有检测,平时又不爱活动,打牌一坐就是一天,医生告诉王大爷,他现在出现的症状叫做短暂性的脑缺血,是脑梗死的先兆,不能掉以轻心。经过扩血管,改善微循环等治疗,王大爷这些症状消失了,他表示以后一定改掉不良的生活习惯,按时服药。
虽然脑梗一般都是突然发病,但很多人其实都有不同程度的先兆,如果能够认识和警惕这些先兆,可以尽早采取措施,减少脑梗死的发病,那么脑梗死发作都有些什么先兆呢?
常见的有:一过性的眼前发黑且多次发作;突然的视物模糊甚至失明又马上缓解;血压的异常波动;一过性地晕厥;莫名地流口水;肢体或颜面的麻木;和平时不一样的头痛头晕特别是不缓解者;出现记忆力的突然减退;出现一过性认知障碍;发作性的说话不清,舌头不灵活;最近头昏脑涨,哈欠不断;异常出现耳鸣等等。特别是一些高危人群如患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者;平时喜坐缺乏活动者等尤其要注意脑梗的先兆表现,一旦出现异常情况,尽早就医,采取治疗措施改善短暂性的脑缺血,阻止脑梗死的发生。
除了上面说的高危人群,高龄也是脑梗死的一个因素,脑梗死多见60岁以上的老年人,但是近年来,因为不良的饮食习惯,环境的影响,脑梗的发生有年轻化的趋势。
声明:图片来自互联网,如侵权,请联系删除。
脑梗塞是目前我国致死、致残的重要疾病,主要发生在45岁以上人群,随着年龄增大脑梗的发病风险也增大。75岁以上人群的发病风险是45-55岁人群的5-8倍。从45岁开始,一个人就应该注意自己的心脑血管健康了(因为随着膳食不合理、运动缺乏,脑梗发生越来越年轻了)
我国脑梗有如下几个特点:1.北方比南方发病率高;2.西部高于东部;3.冬天发病多于夏天;4.男性比女性高
下面我在给大家介绍一下哪些人容易脑梗,以及脑梗有哪些征兆
哪些人容易脑梗
1.高血压患者如果血压控制不佳,容易脑梗
2.吸烟一方面会使血管收缩,另一方面会毒害血管,增加脑梗风险
3.饮酒。酒精可以引起血管壁痉挛,诱发脑梗。另外还可以导致血脂代谢异常
4.高血脂患者
5.糖尿病患者如果血糖控制不佳,也会增加脑梗风险。
6.高半胱氨酸血症患者,脑梗风险增高。这些我在之前的回答中都有过详细的介绍,因此不再赘述。
7.不良生活方式:膳食不合理,以红肉为主,较少进食新鲜蔬菜水果;熬夜;缺乏体力劳动或体育锻炼的人。
脑梗有哪些征兆
下列症状,如果反复发作,那么强烈提示有脑梗风险
1.反复出现的双眼发黑,可自行缓解
2.反复出现的肢体无力、感觉麻木,口周感觉麻木,可自行缓解
3.反复出现的头晕、精神不佳
4.突然跌倒,尤其是在转头或者仰头时,突然跌倒,马上又能站起来
5.反复出现的眩晕,站不稳
6.反复出现的记忆障碍。
如果以上症状出现过,而且自己年龄也已经45岁,又是我在上面提到的容易脑梗的那类人。那么一定要去医院检查了,看看自己血管还好不好。
脑梗死多见于45~70岁中老年人,大约30%发病前会出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前驱症状。
所谓脑梗死,脑梗死就是给大脑供血的血管发生严重狭窄或闭塞造成脑细胞缺血缺氧性坏死,引起嘴角歪斜、肢体瘫痪等临床症状的疾病。的疾病。脑梗死多见于45~70岁中老年人,常伴有高血压、糖尿病、肥胖、吸烟、酗酒、遗传等危险因素。
脑梗死是一种严重致残的疾病,在发病的早期及时治疗非常关键,约1/3的患者在发病前有一些前驱症状,主要表现为:
1、 突发一过性的头晕,站立不稳。
2、 突发短暂性的单侧肢体麻木无力。
3、 突发一过性的言语障碍。
4、 突发一过性的单眼视物不清。
5、 突发饮水呛咳,吞咽困难。
上述症状可反复发作,多数可在24小时内恢复正常,其实就是出现了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情况,不管症状是否能够缓解,都应立即到医院及时就诊,特别是症状持续不缓解的更应及时就医。
对于脑梗死,重在预防和早期治疗,真正发生脑梗死以后医生可选用的治疗方案其实大多数效果并不是十分理想,对于脑梗死的高危人群,可按照下列表格进行自我筛查,高危者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生活方式和药物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