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是一项包容性的倡议,旨在促进全球发展和消除贫困,实现互利共赢。它着眼长远,与西方投机性投资项目完全不同,是真正的时代之需。西方那种重视短期利益的新自由主义经济思维亟待扭转,这需要对文化和文明在人类长期历史进程中的作用有更深刻的理解,摒弃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瑞典学者:“零和博弈”思维背后,是一个正在衰落的西方文明

作者:史蒂芬·布劳尔 (Stephen Brawer),瑞典“一带一路”研究所所长,广东国际战略研究院特聘教授


不久前召开的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为中国实现民族复兴和现代化指明了道路,它将指引着中国朝着到20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周年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一历史性目标迈进。

中国改革开放40余年来,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成就,这一切被全球南方国家看在眼里。因此,自2013年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许多国家纷纷加入。“一带一路”是一项包容性的倡议,旨在促进全球发展和消除贫困,其背后的核心理念是,没有现代化的基础设施和创新,发展就会受到制约。然而,一个关键问题是,基础设施投资是一种长期投资,在短期内并不盈利,但能为未来的经济快速增长奠定基础。

相比之下,西方国家现在的投资项目以短期投机性投资为主,没有给长期投资留出空间,也不以“共同利益”为导向。例如,未来25到50年内,非洲大陆需要数万亿美元投资,才能将交通、电力和现代水资源管理等基础设施提升到初步实现现代化水平。中国怀着善意,持续推进肯尼亚、埃塞俄比亚、南非等地“一带一路”项目建设,但单靠中国,无法完成非洲基建现代化的发展,而美国、英国和欧盟也拒绝与中国携手合作以推动这一关乎全人类长期发展的行动。相反,他们以所谓的“债务陷阱”“去风险”和“产能过剩”为借口,对中国进行攻击和批评。事实上,绝大部分的非洲债务是西方企业在掠夺非洲资源,攫取高额利润的过程中产生的,与“一带一路”项目无关。

瑞典学者:“零和博弈”思维背后,是一个正在衰落的西方文明

图片来源:新华社

要想实现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互利共赢的经济合作,就需要从根本上扭转西方式的经济思维。西方大国固守新自由主义短期经济政策,因此未能真正地推动基础设施投资。

西方国家对新兴经济体的引领作用逐渐丧失,于是出于恐惧和挫败感,他们开始妖魔化中国。然而,威逼和胁迫早已失效。中国正在一边推进自身民族复兴和现代化发展,一边加大对全球南方国家、亚非国家以及南美新兴经济体的投资与合作力度,增进友谊。西方政策制定者们需要认识到其现行经济思维的不足,及时与“一带一路”倡议、金砖国家和上海合作组织展开对接与合作。

这种思维转变需要人们更加深刻地理解文化和文明在人类长期历史进程中的作用,而中国提出的全球文明倡议正是朝着这个方向发展。近日,中国号召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传承利用,使其在新时代绽放新光彩。这是建设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的题中之义,同时也为世界文明增添新的光彩。

瑞典学者:“零和博弈”思维背后,是一个正在衰落的西方文明

图片来源:中国日报

创新发展、实现复兴,不仅要依靠信息技术、数字创新和人工智能,还需要人才和创造力。“一带一路”是中国独特文明历史的产物。孔孟之道认为,人性本善,这一理念凸显了家庭和社会因素的重要性,而也正是这些因素,引导社会朝着共同利益前进。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西方文明背后的主导思想是霍布斯的“丛林法则”,他们坚信,弱肉强食,人性非善,其行动往往受到自私和利己欲望的驱使。这种思维放到全球背景中,滋生出相互猜疑和不信任:邻居和同胞不是朋友,而是对手;其他国家都对自己构成威胁,只有在力量上超过他们,才能保证自身的生存安全;他国主权不需要尊重,只需控制和打压他们即可。这种思维模式反映了一个正在衰落的文明。不幸的是,这种思维在今天的西方政策制定者中根深蒂固。

然而,西方也曾诞生过一些哲学家和思想家,他们的观点和以上那种思维截然不同,更为理性,值得我们重新审视。莱布尼茨便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代表,他对中国文明怀有高度的尊重,并深刻理解其重要性。重新发掘这些先贤的伟大思想,可以激发新的知识和创造力,这是促进各国之间文化理解,构建和平与和谐关系的重要一步。

瑞典学者:“零和博弈”思维背后,是一个正在衰落的西方文明

图片来源:中国日报

高端智慧传播与交流

出品:中国日报中国观察智库

责编:宋平 王哲

编辑:张钊

关注微信公众号“中国日报中国观察智库”直达往期精选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信息平台不持有任何立场,欢迎在下方【顶/踩】按钮中亮出您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