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说法也不一定是错的,1因为在大多数日常生活中,人们接触的比较多的通常是一种传统的观念,这个观念就是礼尚往来,站在这个观点上,那么这句话就是对的,2但是,从儒佛道三家的理论上来说,他们崇尚的是,以德报怨,也就是说,他们不是看对方的态度,而是換位思考,如果对方做事定有原因。3从基督教来说,他们的就说是对方因为思想上或者是行动上有些问题,是他们有病,是疾病和魔鬼,促使他们做出针对我们的言行,就要原谅对方。4能够做到以德报怨的人,他们的修养应该是很高的,通常的人不具备这种素质,只有修养到达了一定的层次的人,或者是一些年老 睿智的长者,他们经历的事物比较多,看问题看的比较透,他们往往能做到以德报怨,最终,以德报怨是能够富得善果的,那些心怀怨毒的人也会感动,历史上有很多这样的故事。所以对于我们来说,我们需要的是,提高我们的认知能力,大是大非经纬分明,对就是对,错就是错,以事实为准绳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坚持真理纠正错误,这才是我们做人的原则和本质。另一个方面,小事糊涂以德报怨,和稀泥的做法通常能取得比较好的意想不到的效果。
谢谢邀请:题主的问题既是普遍性又有共性且矛盾的问题。原因有二:
一是从字面上讲没有错。常言讲的好:你敬我一分,我还你三分。这是民间约定俗成的词语,可以称为典故。
二是现实的人并不这样认为。我举个最现实的例子。
你我同在今日头条玩,经常互动。但是我给你点的赞是作品,名日有效互动,可你回的是无效互动,(什么叫无效互动,即平台不计点赞数,只是自己在点赞的地方显示点赞数增加而已,这种点法常见于在评论区下方用自己或寄托在别人身的点法,)这样就是不平等互动,说穿了我敬你一分,你回我零分对不对?表面上看似你也还了,但实际是陡劳的。
所以,要达到定义成立,取决于双方态度。(诚意)
答。这个问题只存在两个方面,第一种礼尚往来是必须的,这是老祖宗定下的规矩。第二种,待人很诚恳很谦卑的人,是不会计较别人点点滴滴,或者一言一行的,他们把诚和谦摆在首位,有时他们虽然受到别人的捉弄,或者受到语气的不尊,但是,他们仍就用自己的言行感动别人,久而久之,就会得到大家的赞赏和拥护,过去对你不好的人,也会自觉惭愧,向你伸出友谊之手。
虽说是口气有些大了,但在哲理上是没有错的。即,你想别人尊重你,你首先要尊重别人。
我认为没有错。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关系,互敬互爱,你来我往,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又有古话说,两好合一好,三好合到老。人际关系本来就是互相的,一面倒不公平啊,也处不长,你对我好,我也应该对你好,你对我不仁,我对你不义,否则我算什么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