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是理想状态。白天劳筋骨,强体魄,与世无争。晚上读书与书中英雄智者为伴,修心养性,增智慧。
隐居高山的神秘男子,告诉我隐居的秘密。
七八年前我独自上了一座高山,因听说那山上有位高人在隐居,那时我对求仙访道十分着迷,于是寻迹而去。
山上树荫遮天蔽日,无人的深处有所砖瓦小房子,门前有个栅栏。远远望去,一位留着长长的胡须的瘦削男人,正在院子里种菜。
我便上前问好,说明来意。
那男子道:“你找错人了,我不是什么高人,我只是在这山里种菜读书的普通人。”
我说,那我能进去和你聊聊吗?
他说:你来都来了,就进来吧。
于是我进去,参观了他的房子,里面是两间房,简单到不能再简单,吃饭的桌子睡觉的床,一个木制的书架和一个书桌子,一把椅子。
书架上放的书不多也就十几二十本,上去一看,是佛家道家儒家的书,还有外国宗教的书也有,还有几本科技的书。总之很杂。
他在院子里请我喝茶,院子里有个石头桌子,上面有个瓦罐当茶壶,两个茶杯也是瓦的。
这是山泉水泡的茶,你喝喝。他说。
我喝了几口,果然清冽,神清气爽。
“ 淡泊名利、与世无争、白天耕种、晚上读书,这种隐居生活是不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我问他。
他说:淡泊名利与世无争是一种选择,不淡泊,还在争的人,不见得不高明。
白天耕种晚上读书也是一种生活方式,城市里高楼大厦里面,许多人也是白天上班,晚上读书。这个和人生境界没有任何关系。
我问:但是就像你,能够放弃城市繁华,到这里来隐居,这不是人生境界吗?
他笑着说:我这也是一种生活方式的选择,仅此而已。我个人这段时间喜欢安静而已,并非我的境界很高。
你不要因为一个人的生活方式,来判定他的人生境界高低,这样判断多半不靠谱。
一个人选择什么样的生活方式,不代表什么,即使是佛菩萨,也有各自的特点,不可能都是一个模式,世间的高境界人,也都遵循他们自己的轨迹,自己的特色喜好,自己的使命、自己的方便而活着。
怎么活着没有什么重要,重要的是活得如何?
我问:但是我觉得,能做到淡泊名利与世无争, 已经 很高境界了。
他说:对,真正能做得到,还是很不错了,但是你要细究起来,这里头也不简单。
一般来说我们讲的名利和争斗,是说世俗为了钱为了地位为了利益的争斗和执着,这些固然听起来有点俗,但是最起码它接地气,尤其在中国如今的时代,大家为了生存很辛苦,
你不去争斗不去奋斗不去执着,你又怎么能得到好的生活,往往好的生活和差的生活,中间没有过度缓冲,你如果月入八千,刚好活的过,
争斗奋斗执着之下月入可以一万五,你就宽裕和安全感强很多,这才叫活的舒心点。如果你不执着,随便活,也让你的家人随你活,一个月弄个几千,
大家省吃俭用遇到事情一团糟到处瞎弄,这就是不负责任。
再这样的情况下,你能劝他淡泊名利与世无争吗?在他的生活场景里,争斗与奋斗,紧张与执着,是一个普遍常态,
我曾经去过北欧一些福利好的国家,那里有些人从不加班,工作时间极其少,忙完了一个星期休息好几天,他们舒服自在轻松,你要他争斗他也不愿意,因为他对这个就没有需要。
你不能说他们就是高尚就是洒脱就是境界高,而我们为了老婆孩子苦苦地撸起袖子加油干就是境界低,这是因为时代社会的情况不一样造成的。
人 的生活方式,绝对不代表他们的智慧程度。
真正的境界,不在外在模式,而在内心对自我生命的认知上
我问:那要怎么样认知才算智慧和境界高呢?
他笑着说:你问的问题,其实没有什么回答的必要,因为这些东西,说出来就是另一回事了。
不过我还是给你说说吧。
一个人的内心,应该如实和及时地 对应 这个世界。
我问:这句话怎么理解?
他说:人的内心,不能做到如实对应世界,世界的一切现象、事物的流转变化,都会在他那呈现一定程度的扭曲变形,无法如实对应,就看不到真相,感受到的,都是自己妄心涂改创造的幻相。
所以,同样是一个人,你看着很厌恶,我看着很喜欢,同样是一件事,对你来说心如刀绞,对我来说可能过眼云烟。你执着,所以你感受世界也是执着相。
你放松,你看世界就是一片云淡风轻。
而无论你怎样,都很难如实,所以许多人修行,学习,都是要达到一个如实的境界,如实对应,就好像消消乐游戏,对应了,就怎么样,就消失了。
真正对应,你就明白那不过是一场空花幻月影尘梦事而已。
我问:那什么是及时对应呢?
他说:对应这个事,讲究的是当下即是,如果你以过去未来的时间相来对应世间诸事,你自然会困于过去未来,当你不再纠结于过去怎样,发生的事情如何了,不再担忧未来没有发生的事情,把你的心意识,总是不断地和每一个当下对应。
你会发现,无论你的生活方式是怎样的,你都能拥有一种安宁充实、纯净不受干扰的心境。
所以,我告诉你,不要用外在的模式去评断一个人的境界高低,比如某某进了山,这个人一定很高明,这都不一定,某某在红尘中拼命打拼,这个人一定很俗,也不一定,
可能进了山的那个人,心里一团贪嗔痴憋屈着。可能在红尘中滚的那个人,内心一片清明毫不执着。
这些都是通过外在无法知悉的情况。所以,你现在知道,我并非什么高人,我只不过是在城市里过腻了烦了,来这里过一阵子清闲日子,等这里过腻了,我又回去滚了。
我听完他说,才终于相信他所说,确实并非高人,无非说些有的没的玄乎其玄一大堆。我也有点失望,觉得访仙求道之路有点白来。于是告辞下山。他也没有送我,起来立即接着种菜。
好像我从没有来过一样!
求取功名得利禄,养家糊口传孝德!这应该是成年人的奋斗方向。舍其名利,远离社会,与世无争,这是一种不负责态度。尤其是年轻者,对社会不求功,对家庭不求利,没有理想,没有抱负,遇到阻力,逃避退舍,如若形成概念,自己何之,家庭何之,社会何之?
白天耕种,晚上读书,乍听似乎有理,细想不然!春天扶犁耕播,夏日锄禾滴汗,秋忙储归仓,这已经够累了,能做到晚上读书吗?冬天稍停,只有年四分之一也。
奋斗、努力后不得志,应求次之,如次之再不获,人换思想地换装,改变生存理念,淡泊名利,不与世争锋。但这需要条件,其一是,经济、物质基础。二是,人脉、社会地位照应。另外还应有适应个人家庭生存发展的社会气候。
淡泊名利、与世无争、白天耕种,晚上读书。个人认为,是带有情绪化的理念境界。淡泊名利、与世无争,明显是失落感的写照;白天耕种、晚上读书,是为未来腾飞前的卧薪尝胆。前两句褒贬各半,后两句鼓励有加。站在个人角度理解,一家之言!
只有经历过繁华和热闹,才能回归本真和平淡。
能安于淡泊,与世无争,白天耕种,晚上读书的,多是在尘世里打过几次滚的人,就像孙悟空经过如来佛五百年磨炼一样,才能觉悟心性。
要么对外面的世界已经厌倦,比如在厂里上班十二个小时,还时不时加班到凌晨的超强度运作,弄得憔悴不堪。还不如回家守着几亩薄田,自由自在。
要么就是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又没有太大的野心,还喜欢读书,在读书过程中得到比名利金钱更大的乐趣。
这样的人,会安于耕种生活,晚上读些闲书怡情养性。至于说这是人生的最高境界,那不见得。
能安心白天耕田种地,很多时候是无奈之举。如果晚上还读书,说明他还是有所追求。
看多少农人子弟,有多少是愿意留在农村耕种的?要不就挤破头考大学进入城市,要不就早早出来经济开发区打工。
只有经历过在外闯荡的辛酸辛苦,才知道农村的自由宝贵。只有少数人能放弃追求金钱和名利,回农村去日耕夜读。
倒是古代的诗人们,为了躲避战乱,或者离开混乱的官场,才选择并喜欢上自耕自种、闲来喝茶读书的乐趣。
苏东坡一首《行香子》云”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境界很美,令人心动。
美则美矣,只是当代人没有那么豁达的心胸,向往繁华是人之常情。
那就等经历过繁华之后,再回到老家,把旧房子翻新,把门口的两块菜地翻种,养几只鸡,几只鹅,白天浇菜喂鸡鹅,晚上在院子里乘凉,喝茶读书,优哉游哉。
没有了经济上的后顾之忧,这样的半隐居生活,当是乐趣无穷呢!
如果没有经受风雨,谁愿意躲在房檐下求安逸,隐居者多有苦衷,不想苟延残喘,摇尾乞怜的活着,不得志的君子,看破红尘,不愿意与蛇蝎为武,隐居是无奈与平安的守护自己与家人的最好良策,所谓的与世无争,所谓的最高境界里,都有不得意的苦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