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网友们,您是否对杭州到郑州_靳珂郑州感到陌生?别担心,今天我将为大家介绍一些关于杭州到郑州_靳珂郑州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这个话题。
本文目录一览
战国的人名
1、吴起
吴起(公元前440年-前381年),姜姓,吴氏,名起,卫国左氏(今山东曹县)人。战国初期军事家、政治家、改革家,兵家代表人物。
一生历仕鲁、魏、楚三国,通晓兵家、法家、儒家三家思想,在内政军事上都有极高的成就。在楚国时,辅佐楚悼王主持变法。周安王二十一年(公元前381年),因变法得罪守旧贵族,惨遭杀害。
著作有《吴子兵法》,传于世,与兵圣孙武并称“孙吴”。唐肃宗时,位列武成王庙内,成为武庙十哲之一。宋徽宗时,追封广宗伯,成为武庙七十二将之一。
2、张仪
张仪(?-前309年),姬姓,张氏,名仪,魏国安邑(今山西万荣县王显乡张仪村)人。魏国贵族后裔,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外交家和谋略家。
早年入于鬼谷子门下,学习纵横之术。出山之后,首创“连横”的外交策略,游说六国入秦。得到秦惠王赏识,封为相国,奉命出使游说各国,以“横”破“纵”,促使各国亲善秦国,受封为武信君。
公元前310年,秦惠王死后,秦武王继位。张仪失去宠信,出逃魏国,担任相国,次年去世。
3、苏秦
苏秦(?—前284年),己姓,苏氏,名秦,字季子,雒阳(今河南洛阳市)人。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外交家和谋略家。
早年投入鬼谷子门下,学习纵横之术。学成游历多年,潦倒而归。随后,刻苦攻读《阴符》,游说列国,得到燕文公赏识,出使赵国,提出“合纵”六国以抗秦的战略思想,并最终组建合纵联盟,任“从约长”,兼佩六国相印,使秦国十五年不敢出兵函谷关。
联盟解散后,齐国攻打燕国,苏秦说齐归还燕国城池。后自燕至齐,从事反间活动,被齐国任为客卿,齐国众大夫因争宠派人刺杀,苏秦死前献策诛杀了刺客。
著作有《苏子》31篇,收于《汉书·艺文志》,早佚。书《战国纵横家书》存有其游说辞及书信十六篇,其中十一篇不见于现存传世古籍。
4、廉颇
廉颇(前327~前243),嬴姓,廉氏,名颇,一说字洪野,中山苦陉(今河北定州市邢邑镇)人。 战国末期赵国名将,与白起、王翦、李牧并称“战国四大名将”。
周赧王三十二年(公元前283年),率兵讨伐齐国,取得大胜,夺取了阳晋,封为上卿。勇猛果敢,屡立战功,闻名于诸侯。长平之战前期,采固守的方式,成功抵御了秦军进攻。
后为赵括所取代,致使长平之战惨败。九年后,击退燕国入侵,斩杀燕军主帅栗腹,进军包围燕都三月,令对方割五城求和,拜为相国,封为信平君。
赵悼襄王即位后,郁郁不得志,先后出奔魏国大梁,老死于楚地,入葬于寿春(今安徽省淮南市寿县八公山乡郝圩村)
唐德宗时,名列武成王庙六十四将。宋徽宗时,追赠临城伯,位列武庙七十二将之一。
5、李牧
李牧(?-公元前229年),嬴姓,李氏,名牧,赵国柏仁(今河北省邢台市隆尧县)人 ,战国时期的赵国名将、军事家,与白起、王翦、廉颇并称“战国四大名将”。
李牧生平事迹大致可划分为两个阶段,先是在赵国北部边境,抗击匈奴;后以抵御秦国为主,因在宜安之战重创秦军,得到武安君的封号。
战国末期,李牧是赵国赖以支撑危局的唯一良将,素有“李牧死,赵国亡”之称。 公元前229年,赵王迁中了秦国的离间计,听信谗言夺取了李牧的兵权,不久后将李牧杀害。
李牧是战国末年东方六国最杰出的将领。深得士兵和人民的爱戴,有着崇高的威望。在一系列的作战中,他屡次重创敌军而未尝败,显示了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
尤其是赵破匈奴之战和肥之战,前者是中国战争史中以步兵大兵团全歼骑兵大兵团的典型战例,后者则是围歼战的范例。他的无辜被害,使赵国自毁长城,令后人无不扼腕叹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吴起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张仪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苏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廉颇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李牧
为什么郑国派烛之武游说秦王而燕国派荆轲刺杀秦王
首先纠正题主的一个说法,烛之武游说的不是“秦王”而是“秦伯”,秦穆公(BC659~BC621在位)只是伯爵没有称王,秦国君主称王是从秦惠文王嬴驷(BC337~BC311在位)开始的。至于郑国派烛之武秦穆公而燕国派荆轲刺杀秦王嬴政(秦始皇,BC246~BC210在位,公元前221年称帝)的原因,应该说是两个时期秦国国力强弱程度不同所致。秦穆公时期秦国只是一个西戎游牧民族政权,疆域只有今天陕西省关中盆地,人口稀少,经济 落后,远不如春秋第一强国晋国强大。这一时期一来以秦国的力量要灭掉郑国并不容易,二来真的灭掉郑国只对霸主晋国有利,对并不十分强大的秦国不利,所以烛之武一番说辞就可以让秦穆公重新认真权衡利弊,最后决定保留郑国。应该说,在自己力量比较弱小的情况下保留一个可以对抗最强大的 (晋国)的小国(郑国)对于保存自身力量并伺机削弱强敌而言是明智的决定。而秦王嬴政时期,秦国已经是天下最强大的 ,甚至是惟一一个有能力统一中国的 ,秦灭燕前夕,已经灭韩、灭赵(代王嘉的代国不过是赵国残余势力而已),对燕国的威胁是直接的,而且当时天下已经没有一个 可以阻止秦国统一了,这种时候燕国无论派多么能言善辩的使者去游说秦王都无法改变秦王吞并燕国的野心了,只能垂死挣扎一下了。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地理位置。秦穆公时期秦国疆域仅有关中盆地,西不过今甘肃陇南市,北不及今陕西省延安市,南不越秦岭山脉,东不过黄河、崤山;而晋国当时的疆域包括今山西省南部和中部、河南省西部和北部、河北省西南部,郑国在今河南省郑州市、许昌市和洛阳市部分地区。从地理位置上看,当时秦国和郑国根本不接壤,中间隔着春秋第一强国晋国,灭掉郑国后郑国的地盘只能就近并入晋国,秦国得不到任何好处,扩张不了一寸土地。在这种情况下,郑国派烛之武游说秦穆公可以让秦穆公冷静下来好好考虑一下灭掉郑国是对秦国有利还是对秦国潜在的对手晋国有利,自然不难让秦穆公做出保存郑国的明智决定。而秦灭燕前,秦国疆域已经占据天下三分之二左右。本来秦国东北方向是赵国,赵国东北方向是燕国。换句话说,秦国和燕国不接壤,中间被赵国隔开,但秦王嬴政已经于公元前229年灭赵,这样秦国和燕国就成为邻国了。这种时候灭亡燕国可以直接扩张秦国的版图,所以无论燕国派谁去求饶秦国都不可能放它一马了,只有抵抗才有出路。
如果您觉得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在文章结尾处点击“顶一下”以表示您的支持。如果您对本文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点击“踩一下”,以便我们改进该篇文章。如果您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请查看文章下方的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