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中国在全球事务中的影响力日益增长,但西方专家学者在研究这个新兴超级大国时面临的限制却越来越多。
关注从城市发展到宗教信仰等各个领域的学者表示,他们在工作中正遇到越来越多的阻碍。
许多学者说,美国等西方国家高涨的反华情绪令这些问题变得更加复杂。一些人说,他们害怕因为与中国有所关联而遭到诋毁。学者们获得资金的难度也在加大,最新数据显示,近年来美国联邦政府对中国研究的资助显著下降。
一些学者担心,在北京不断积累有关西方的专业知识之际,中国研究的没落将使美国和其他国家在处理对华关系时面临更多困难,毕竟中国是世界上影响力最大的国家之一。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政治学者罗里·特鲁克斯说:“我们对中国的了解比不上中国对我们的了解。”
华盛顿调整对中国研究的支持令学者们面临更多困难。
普林斯顿大学的特鲁克斯及其研究伙伴即将发表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在2018年至2023年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资助的涉华研究项目数量比2012年至2017年间减少了一半以上,其中社会和经济科学领域最明显。他们还发现,该基金会同期对中国实地研究的资助减少了将近75%。
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的学者毛学峰说,对于那些打算进入政府部门工作的学生来说,“待在中国的经历会对他们能否通过安全审查产生直接的负面影响”。
中国研究面临的挑战日益严峻,对学术产出造成了影响。几家西方学术期刊的编辑表示,在他们收到的投稿中,越来越多研究报告依赖的是数据驱动的定量分析,而不是民族志研究。
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副教授、英国著名学术期刊《中国季刊》编辑蒂莫西·希尔德布兰特说,学者们会转而利用他们能拿到的各种数据,对数据的依赖越来越严重,催生出一些“未必有吸引力的研究”。
一些学者说,他们仍然可以绕开敏感话题,依靠多年甚至几十年建立起来的当地关系,在中国进行有用的实地调查。但是,对于经验和资金不足的年轻学者和博士生来说,前景则更加严峻。新冠疫情期间在华美国学生人数急剧下降,而疫情后并没有出现明显反弹,这也引发了人们对“中国通”人才长期储备的担忧。
哈佛大学历史学家迈克尔·索尼于2023年8月赴中国进行了一次时间较长的研学,此前他已有四年不曾踏足中国。他说:“我们不知道十年后中国会是美国的敌人、对手,或许甚至是朋友。不论是哪种情况,我们真的认为少了解中国要胜过多了解中国吗?”
本文由美国《华尔街日报》网站9月8日发表,原题即《对于西方学者来说,研究中国越来越难》,作者是王春翰。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信息平台不持有任何立场,欢迎在下方【顶/踩】按钮中亮出您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