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网友们,大家好,相信很多人对古时候的女人是怎么生小孩的都有哪些讲究呢和古代孕妇生孩子叫什么都不是特别了解,因此今天我来为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古时候的女人是怎么生小孩的都有哪些讲究呢和古代孕妇生孩子叫什么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解决一些困惑。

本文目录一览

古时候的女人是怎么生小孩的,都有哪些讲究呢?

蹲着生、站着生,古代女人不躺床上生孩子

「夫人,用力、用力,看到孩子的头了!」产妇躺卧床铺,产婆不停掀开厚被检查。这样的临盆场景,我们常在中国古装剧见到。但如果比对医书文献,画面也许有点bug——古代妇女最寻常的分娩方式并非平躺床铺,而是半蹲在地面、上身直立着生孩子。

「古时妇人产,下地坐草,法如就死也。」从南北朝医家的这段话就能看出,女人分娩不仅性命攸关,而且是离开床榻、下地蹲坐着生产。地上会铺草堆或兽皮,一方面避免婴儿落地受伤,另方面也防止血水弄脏屋舍,触忌犯神。

然而,生产是穷尽气力的生死马拉松,蹲踞垂直的姿势好施力,却很难支撑十数个小时。正因如此,产房内便需要数名「抱腰人」(又名「看产人」)帮忙。这些女性助产者一人站在产妇背后,环抱撑住她的腋下,让产妇能安心倚靠;另一人则在产妇身前,准备迎接新生儿。古书里罕见临盆一词,「分娩」也是宋代以后才较常用,1500年前的人若说「抱腰」,就代表要准备替妇人接生了。

只是,生产如此辛苦,为什么古人不在松软舒适的床上呢?

专家推测,方便产妇用力、胎儿顺行,应该是主要原因。此外,从唐代以前的文献看来,床高可达数尺(一尺约23公分),南朝便曾有孕妇想流掉孩子,「自床投地」无数次。设身处地试想,对大腹便便的孕妇和协力抱腰的产婆们来说,躺在高床上生产,恐怕不是最佳选择。当然,物质条件也可能需纳入考量。古时生活不如现代优渥、方便,上网采购24小时送到家,床榻等家具远比今日珍贵,若被大量血水浸透就报废了。

逐月养胎,古代也有「孕妈咪食谱」

生育,不仅是女人九死一生的大事件,对男性社会来说,也是传宗接代的关键时刻。从汉朝起,医学对女性身体的照护明显聚焦在「生育」,怀胎、分娩、产后,都有调养建议与禁忌规范。

「大约在5-7世纪之间,这些持续积累的知识开始被归纳整合。在性别化身体观的基础上,渐渐趋向一致标准,奠定了中国妇产医学在宋代独立成科。」

例如,汉代医圣张仲景建议孕妇常服「当归散」。南朝医生主张怀孕7个月服用以丹参、人参、当归等调制的「丹参膏」,帮助顺产;但北齐徐之才却说「丹参膏」太过滑利,应该到10月再吃。唐代孙思邈采用了徐之才的说法。到宋代,怀孕7月服用滑胎药的说法,就不再流传了。

养胎有大吉,自然也有大忌。中国经脉观于汉朝后确立,医书也会提到怀胎逐月须避免的扎针穴位,以免不慎流产。

不吃酱油、不听恶言,胎教传统渊远流长

多吃什么小孩皮肤好,少碰什么胎怀得稳,历来有各式各样的经验传承,让许多现代准妈妈压力沉重──妈咪不孤单,这种烦恼古代产妇也有。

古代医方记载的不只草药、针灸,还有今日看来的迷信偏方。因为在前科学文明的时代,「方」即为除疾保命之道,草药是一种方、避鬼神也是一种方,都是为了护佑产家和产妇平安顺遂,故而记载在医方中。

以下这些,医方也有。

孕期不宜吃酱油,孩子皮肤会黯黑。不要吃姜,以免生出似姜形、有六根指头的小孩。想生儿子,就多看雄鸡虎豹、耍刀弄剑;要生女儿,不妨戴耳饰、串珠子,玉佩响叮铛。若期望孩子乖巧善良懂礼貌,注意了,肉块割不正不吃,坐席不正也不坐,非礼无视、勿听、勿言──因为孕妇耳濡目染,经由「外象内成」,孩子也会受影响。

谁说古人和我们差很大?今日人们习以为常的「胎教」,一千多年前就已被写入医方,存在古人的生活世界了。

古书提到的,「这些养胎之道貌似不『科学』,其实反映了中国『气的身体观』。」

当时的人以「气」理解世界,天地蕴含气、人也以气为生,气在万物自然间流通,与我们的身体相互感应。外在丑恶或美善的人事物,其形、其气会通过母亲身体,影响胎儿。于是,便有士人这么说:「诸生子有痴疵丑恶者,其名皆在其母。」小孩的品质,成为评断孕妇言行举止的判准。

妈妈心里苦,古今皆同啊。

以前,生产还要看方位

从安胎、养胎到胎教,都是为了让产妇不只好生,而且生得好——「求孕、求男、求好男」,毕其功于一役。

这一役,来到最紧要的决战关头「临盆分娩」。

产家须提前准备场地,可能是屋中某一个房间,或者另外搭设产庐或产帐。产房的位置并不是随心所欲,而要按照生产月份配合方位,趋吉避凶,以期顺利平安。例如,「正月,天气南行,产妇面向于南⋯⋯大吉也。」

这一整套时间、方位相应的吉凶论,背后同样蕴含着天人感应观,时间、空间、人彼此相互影响。医书中便出现「产图」,正月、二月、三月⋯⋯,让产家根据分娩当月的产图,准备生孩子的每个步骤历程。

到了待产时刻,抱腰人(助产妇)已随伺在旁,陪伴安慰产妇,帮助按摩放松,产妇可或坐、或卧、或走动,舒适为主。何时开始发力?现代用「开几指」为标准,古代判断依据则是「有多痛」。过早用力,很可能体力不济;须等到产妇痛得不得了「腹痛连腰嵴」,代表已接近临盆,才能开始下地坐草使劲。

整个产程即使顺利也要十几个小时,产妇蹲坐分娩、抱腰人一前一后助产。如果人手不够或产程过长,就需要辅具上场,例如日本江户时代的古装剧里,用衣带悬梁、绑缚在孕妇手上,或者垂吊横木,帮助她倚靠用力。

孩子生下后,古代汉医赶快抱走、不给妈妈看

孩子平安降生后,又是什么情况呢?

古装剧里常这么演:产妇费尽气力生下宝宝,虚弱急切地说:「快把孩子抱来给我瞧瞧。」历史现场的实况不得而知,但若从古代汉医的观点,这个流程却是「大误」。

产婆此时须把孩子抱开,也不可透露婴儿的性别,以免不合期待,让母亲心神受创。因为即使顺利生下宝宝,这场生死马拉松仍未到尽头。血崩不止、胎盘未排出、恶露不尽,皆为重重险关,所以产后3日须密切注意产妇的性命安危,3日到7日也还在观察期。直到确定没有致命的病变,警报解除,便可开始滋补调护,不过也要到30日后才能正常作息,就像现今熟悉的「坐月子」一样。

医书由男性撰写,陪伴产妇的女性只能被称「三姑六婆」

但生产一定有风险,若不幸遇上难产,除了用汤药催生,医书中还曾留下看产人「神之手」的纪录。

由于产妇胎位不正,胎儿的手先产出,稍不慎便可能难产而亡。所幸产婆把胎儿推回产道,又按摩转正胎位,最后终于平安顺产。

类似的纪录并不少见,古代希伯来文献中就曾记载功力高超的产婆,以此接生难产双胞胎。汉唐间的医书也说,若胎儿手先伸出来,可将其推回重新生过。有意思的是,医书指示推回之前,可在其掌心写下父亲的名字,威吓一下,「让逆子改邪归正」。

「男性医家强调的是父权感应,但从这个记载可推测,当时的助产者可能具有急救难产的临床技术。」李贞德分析:「整个生产过程不会有医者在旁,看产人其实扮演了最重要的角色。」

然而,医书由男性撰写、收录、建立知识系统,这一群默默提供产妇支持的助产女性,难登「大雅之堂」。漫长历史中,她们只属于传统三姑六婆之一,没有医者之名,没有话语权,却可能是真正实践、传授产育知识的专业者,陪伴妇女度过生死难关。

返回目录

古代孕妇生孩子叫什么?

生孩子古代叫临盆。正常情况下,分娩时微下垂,胎儿头部向下,骨盆变宽,开骨缝,经产道而出,因分娩时才会如此,所以分娩又叫做临盆,还有一种说法是因为将要临产的时候一般人家都要先准备一个孩子用的浴盆,烧好开水凉在其中备用,用现在的观点来看应该是防止细菌感染,小孩出生后用这些干净水洗干净了用衣物包裹起来,所以称临产为临盆。

古育礼俗

旧时孕妇被告知不得偷听别人说话;不能在怀孕期间抓盐过户;不能拿生酱过户。凡是犯了这三种禁忌,生产的时候,就一定会难产。除此之外,还不能随便移动房间里的器物。不能举沉重的物品,不可以操劳过度,不能吃辛辣或是油腻的食物。

返回目录

如果您对本文的内容感到满意,请在文章结尾处点击“顶一下”以表示您的肯定。如果您对本文不满意,也请点击“踩一下”,以便我们改进该篇文章。如果您想更深入地了解相关内容,可以查看文章下方的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