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小伙伴们,相信很多人对老子的《道德经》对我们现在社会发展有什么和请问老子的学说对后世有什么影响都不是特别了解,因此今天我来为大家分享一些关于老子的《道德经》对我们现在社会发展有什么和请问老子的学说对后世有什么影响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解决这些问题。

本文目录一览

老子的《道德经》对我们现在社会发展有什么影响和启示?

1.首先体现在认知观方面。
认知是指通过心理活动获取知识。习惯上将认知与情感、意志相对应。《道德经》提供了大量的朴素的辩证认知方式与内容,例如《道德经》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意义称“道”是可以用言语来表述的,它并非一般的“道”,“名”也是可以说明的,它并非普通的“名”意义上可以说任何东西不能阻碍认知的宽阔性。如“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言不辩,辩言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等。《道德经》可以以究其意义给当代大学生提供了一些思考。至于《道德经》中以辩证方式说明处世认知也很多,例如“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葆;金玉满堂,莫之能守。贵富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等等。《道德经》所提供的认知方式不仅在形式上有益,而且内容都关联于人生社会,的确应值得大学生们思考与借鉴。
2.其次体现在价值观方面。
价值观是社会成员用来评价行为、事物以及从各种可能的目标中选择自己合意目标的准则。价值观是人们对社会存在的反映。人们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包括人的社会地位和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着人们的价值观念。《道德经》上说“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意思是说: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久存在,是因为它们不为了自己的生存而自然地运行着,所以能够长久生存。因此,有道的圣人遇事谦退无争,反而能在众人之中领先;将自己置之度外,反而能保全自身生存。这不正是因为他无私吗?所以能成就他的自身。今天社会对个人利益的强调与关注,固有其合理之处,但自私心会不会因此而助长,实在难以预料。大学生应该根据其意义调节自己。“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所恶,故几于道”,意思是说: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也寓意了人至高的善就是利大众而不争。“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就是告诫世人要保持本色;不谋私利,就可以万事无忧“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所以不殆”。适可而止,就能避免灾难。道德经在涉及人生价值提出了无私、简朴、知足等等多种观念应值得当代大学生学习。
3.再次体现在人际观方面。
人际是人一生成长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又称为为人处世。而这个能力的获得恰恰不取决于你不喜欢的、不舒服的,喜欢和舒服的。因为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全面地考验你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这个能力才是人际关系能力的根本。若不重视这些事情,不爱惜这方面的知识,即使你知道得再多,知识再渊博,从“道”的角度上看,也是极大的迷惑。所以重视人际关系能力的培养,是人生极其重要的。《道德经》上讲“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善德”。要做一个成功人,首要的要学会爱别人,学会关注别人身上的优点,而少看别人的缺点。你学会了爱人,你也就能得到了更多的人的爱,这样你的人生之路就会变得无限宽阔。“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意思是,所谓圣人,以无为来处理一切事情,以身体上好的德行来教人。“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意思是,自认为不错,这是不明智的。自以为是的实际是糊涂,过分关注自我的人是愚蠢的。真正聪明的人从来不让自己的注意力离开别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这就是《道德经》教导我们的处世关键之所在.

返回目录

请问老子的学说,对后世有什么影响?

老子对后世最主要的影响,也就是我国最早的哲学著作:《道德经》。走出函谷关的老子,除了给人们留下一部《道德经》外,再也没有任何别的资讯,直到现在,老子晚年究竟去了哪里,最后死在哪里,都是一个历史之谜。

老子的《道德经》也像一部谜书一样,让后人有说不尽的话语空间。有的把它当作一部哲学著作,有的把它当作一部道教的“圣经”,有的把它当作一本武功秘笈……《道德经》不过五千言,却涵盖了很多妙义,告诉了我们许多法则。

在我看来,老子的《道德经》主要是一部哲学著作。

老子《道德经》是一部讲述“大道”的哲学著作,是中华哲学史上第一部辩证唯物主义的经典,是中华哲学历史长河中的辩证唯物主义流派的历史源头;是中华中的第一部大道科学圣典、也是中华中的第一部百科全书。老子的“大道”理论,具有中华哲学、世界哲学“根脉说”的历史地位。说老子是中国哲学的鼻祖,是世界哲学之父,是一点也不为过的。从哲学的意义上来看,《道德经》所阐述的宇宙起源理论,是西方的《圣经》所根本无法比拟的。

老子的哲学首先回答了宇宙万有的本原问题。

老子认为,在宇宙天地万物产生之前,“道”就自然存在了。老子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这个“道”,是“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

老子哲学中的认识论是哲学认识论中的奇芭,它的基本特点是:第一,“道法自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第二,“道生万物”——“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宇宙到底是怎样生成的?老子是这样说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道生一”。简单的说,“道”是一种什么都“有”,又什么都“没有”的、无序化的那种浑沌状态,是一种“无极”状态。无极状态运动变化到了某个“度”(临界点),便转化为“太极”状态,即“无极生太极”。无极,无之极也;极者,极之端也。“无”达到了“极”这个“度”,量变产生质变,就产生了“有”,“有”的初始就是“一”,“一”就是有序化。“有”是对“无”的否定,“一”是对“道”的否定,有序是对无序的否定。

“一生二”。“太极”和“无极”不同:无极是一种无序化的混沌体,而太极是一种有序化的矛盾统一体。在“太极”进一步有序化的运动变化过程中,太极内部开始酝酿产生并逐步演变出既相互统一又相互矛盾的两种状态(或称为“属性”)。太极内部的这两种状态,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矛盾而又相互斗争着的。太极内部的这种矛盾斗争发展到一定的阶段时,又发生了量变到质变的转化,“太极生两仪”,两仪就是“阴”和“阳”,这就是“一生二”。“阴”和“阳”,大,可以理解为物质和意识、能量和资讯、存在和思维等等两种有机统一的矛盾体;小,则可以表现为动和静、生和死、男和女、真与假、善与恶、美和丑……两种相互相成的事物

“二生三”。老子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意思就是说,阴和阳两种属性相互依存、互相渗透,相互制约、相互转化而又互相冲融,从而产生了“和”气——“三”。这个“三”是什么东西?哲学界各有高见。我认为,“三”就是规律(亦称“法则”)。《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中,对“规律”的注解是:“(规律是)客观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本质联系,具有普遍性的形式。规律和本质是同等程度的概念”,“本质是指事物间的内部联系”,“规律则是就事物的发展过程而言,指同一类现象的本质关系或本质之间的稳定联系,它是千变万化的现象世界的相对静止的内容。规律是反复起作用的,只要具备必要的条件,合乎规律的现象就必然重复出现。

返回目录

总结:以上就是本站针对你的问题搜集整理的答案,希望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