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答者:历史长河边的磨坊
因为没有进入“ 相当程度 ”的改革。
韩国最大的“变法”是 申不害变法 ,这是一种“术”式的“变革”,根本算不上对整个利益集团的“改革”,没有对各集团利益“动刀子”,等于啥也没“改”。
主要强调君主的统治之“术”,即任用、监督、考核臣下的方法。他认为君主委任官吏,要考察他们是否名副其实,工作是否称职,言行是否一致,对君主是否忠诚,再根据了解到的情况进行提拔和清除。
秦国不用多说,商鞅一改,下去都“杀”了多少人,而且秦国一直在改。
楚国的“ 吴起变法 ”,吴起伏尸,让继任的楚王杀了一大批贵族。
魏国的“李悝变法”是战争第一次变法,致使魏国成为战国早期第一强国,证明效果确实足够强,证明清除旧利益集团应该很狠。
齐国“ 邹忌变法 ”,赵国“ 胡服骑射 ”,燕国的“ 乐毅改革 ”。
鉴于我国史书那一套叙事标准,后人真认为改革只是改了表面的东西。
但大家要知道,一 个大的集团,各势力交错复杂,到了壅肿期,能力就会大幅度下降。如果经过某次“改革”后,表现出足够活力,那么这次“改革”就一定深入“利益区”,进行在“刀子流血”的大范围改革 。
但我们的史书从来不写“大范围”改革到底改了什么。
比如赵国在“胡服骑射”后为什么突然变强了,燕国在灭国后,经过一系列整顿,突然能把齐国按在地下摩擦了。这内在的因素,就是各国动了大刀子,旧的利益集团被整顿,新的利益集团出现了。
韩国很弱,就是因为韩国统治者只进行的“表面”变法,深入利益集团内部的改革,完全没动。
所以最弱。
当然,以我个人眼光来说,韩国因为没有进行大的改革,整个国家从诞生起就一直在下降。燕国至少雄起过一次。
回答者:江湖小晓生
战国七雄当中,韩国是最弱小的,不光地盘小人口少,军事实力也是最弱小的。因此在公元前230年,秦始皇东出第一战就是灭了弱小的韩国。
那么韩国为啥那么弱小呢?如此弱小的韩国,又怎么能称得上是战国七雄之一呢?其实这里面是有历史遗留问题的。
一、三家分晋的时候,韩国本来就没有被公平对待。
晋国是春秋时期的超级大国,不管是强大的齐国,还是有虎狼之称的秦国,在碰到晋国的时候,都要张口喊一声大哥!为啥?因为晋国的实力实在是太强大了。
晋景公时期,韩氏一族的领袖人物叫韩厥,这个时候的韩厥只不过是一个很普通的大臣,跟赵氏一族和魏氏一族完全不好比。
赵家和魏家都是晋国赫赫有名的卿大夫家族,他们手握重兵,而且封地甚多。仅次于当时最有权势的智家。而韩厥这边跟他们比起来,那地位和实力可就弱小太多了。
那么为啥后来三家分晋的时候,大家还愿意带着韩氏一族玩呢?最早的原因是韩厥这个人为官很出色,他对赵家有厚恩。
赵家被灭族时,韩厥站出来说了公道话,并且保住了赵氏孤儿赵武,等到赵武恢复家业的时候,自然是对韩厥感恩戴德。韩氏一族也因此而逐渐走上正轨,逐渐成为了晋国六大部落之一。
等到三家分晋的时候,智伯瑶打算灭了不愿意交出封地的赵氏,并且拉上了魏氏和韩氏两族的人, 结果赵魏韩三家合伙,一起把智伯瑶给灭了,共同瓜分了智伯瑶的土地。
当时的韩康子,虽然也是六卿之一,但是实力还是比不上赵襄子和魏桓子,因此在瓜分地盘的时候,也是分到胜利成果最少的一个。
此后赵魏韩三家相继得到了天下的认可,建立了属于自己的诸侯国,周天子也万般无奈地接受了这个现实,不过韩国是这三家里地盘最小实力最弱的一个,毕竟发展的时间没有其他两家长。
二、申不害变法并没有彻底改变韩国的命运。
韩国建国的时候,其实实力就很一般,因为所占据的综合资源实在是太少了,不管是地盘还是人口,都比不上赵国和魏国。
当然了韩国自己也有吞并其他国家的时候,最早他们建都在河南禹州,后来吞并了郑国以后,将国都迁徙到了新郑。
这个时候的韩国一度有富强起来的样子,在灭亡郑国以后,韩昭侯立刻启用申不害主持变法,让他担任韩相长达15年时间。
我们会发现,战国时期的几个诸侯国,但凡强大过的几个诸侯国,全部都是经历过变法的。 魏国的李悝变法,赵国的胡服骑射,秦国的商鞅变法,楚国的吴起变法。
因此韩国要想在战国七雄中拥有一席之地,自然也是要变法的。韩昭侯时期,申不害的变法,长达15年之久。
申不害变法主要是为了推行法治和术治,加强君主专制,当然最重要的一点,也是限制贵族们的特权。因此申不害变法时期,韩国是比较强盛的。
可问题也出在这里,申不害去世以后,韩国的后代贵族们,并没有继续坚持变法的原则,所以说申不害的变法其实是失败的。
韩昭侯没能坚持变法, 以至于后来秦国大军兵犯宜阳,使得上党地区成为一块飞地。韩昭侯本人被活活气死,从此以后韩国便一蹶不振了。
相对来说,秦国的变法就比较彻底,秦孝公时期,坚持商鞅变法。 等到商鞅被杀了以后,秦国的国君秦惠文王并没有停止变法,而是继续坚持变法成果,因此秦国才能长久强大。
很多人说君王英明与否,对一个国家的影响不大,那就大错特错了。因为封建时代,君主集权,君王的任何一个决定,都能够改变国家的走向,这就是秦国和韩国有着不同结果的重要原因。
三、周围都是大国,韩国没有发展空间。
燕国被称为弱燕,但是燕国此前的模样大家或许还不知道。在击败东胡之前,燕国那也是个弹丸小国。 可是燕国聪明,他知道向南发展没有空间,毕竟南方的赵魏齐都是他惹不起的,于是拼命向北发展,所以也获得了不少地盘。
秦国本来也比较瘦小,尤其是5万魏武卒击败了50万秦军,将其逼到了华山以西的狭窄地区时,秦国几乎面临亡国之危难。 可是他们先后灭了义渠,夺取了蜀地,逐渐也扩充了地盘,后来还收回了河西之地。
再看看韩国,那是相当憋屈的,西边是秦国,不敢惹。东边是魏国,也不敢惹,北边是赵国,还是不敢惹。南边是楚国,依旧不敢惹。
你说韩国想要拓宽土地,应该找谁去要呢?压根就没有任何办法。除非他掌握超一流的军事科技,否则压根就无法碾压周围几个大国。
所以说韩国伸展不开身子,只能一个劲儿地在内部瞎捣鼓,闭门造车能搞出啥好东西呢?此外韩国内部搞来搞去,唯一变法图强的机会也给放弃了,不衰败才怪。
总结:韩国的衰弱,分为三个方面的原因。
韩国的衰弱, 首先是历史原因,当初灭了智伯瑶的时候,赵魏韩三家分赃不均 ,韩国是最没有地位的一个,所以分的自然也最少。
其次就是韩国的变法实在是不够彻底,申不害虽然努力了15年,使得周围诸侯国没有收拾韩国, 可是申不害一死,韩国就没有继续坚持变法了。
最后是韩国周围全都是大国,被这些强大的诸侯所环抱, 韩国压根就没有发展的机会,所以只能憋屈地等着人家来灭了自己。
因此可以说,韩国的灭亡,那是所有人都能够看得到的。他们没有足够的兵马,也没有足够的粮草,城池也少得可怜,三郡之一的上党郡还成了秦赵之间争夺的肉。最终秦始皇选择第一个灭了韩国,也算是小试牛刀了。
参考资料:《史记》
回答者:张不叁读秦史
韩国的实力在战国七雄中几乎一直是垫底,这里有多方面原因。从外部环境来看,韩国地处中原,位于秦、魏、楚、赵等强国的包围之中,难有扩张的空间,唯一一个难兄难弟是周王室,还不能轻易进攻,否则天下各国都会群起讨伐;而每次列国之间合纵连横,韩国因为身处的位置,都难以置身事外,往往是今天倒向秦国,明天倒向五国,结果则往往是两头都得罪,这就形成了恶性循环:越是弱,也就越是只能依附别国;依附之后吃亏的又总是自己,也就越弱。
从内因来看,韩国本身的不思进取更是根本原因,其他各国都出过明君、贤臣、良将,只有韩国没出过任何一位超一流的人才,唯一一个大才就是韩非,也是学者;法家术派的申不害只能算准一流。在当时列国都求贤若渴的情况下,韩国这种情况是很反常的。再看申不害、韩非这两位,再加上之后的张良,全都是“术派”,也就是擅长各种权谋,水工郑国的间谍案更是战国时代最有名的阴谋之一,把这些细节联系起来,不难得出结论:韩国君臣一直醉心这种阴谋诡计,却从不思根本上强大自身实力。
需要强调的是,韩国只是相比其他六大战国最弱,但比起宋、鲁、卫等真正的小国还是强了不少,因为境内出产铁矿,韩国的兵器铠甲都是公认的精良,单看士兵的战斗力并不差。
回答者:狼群讲历史
三家分晋后,历史便从春秋进入战国。
魏国的魏武卒威震天下,5万魏武卒大败秦国五十万大军,并将秦国的势力范围压缩到华山以西的狭长地带。
赵国在经过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后,便一举成为中原大国,后期更是成为唯一一个能和秦国抗衡的存在,即便是在长平之战后,还能坚守住邯郸城。
相比之下韩国就显得十分尴尬,虽说也是战国七雄之一,却老是被人拿来和燕国对比,看谁才是战国七雄中最弱的国家。当然毋庸置疑的是,在赵魏韩中,韩国实力是最弱的。
那么,究竟是因为哪些原因,才导致韩国的实力最为弱小呢?
首先先从领土上看,韩国分到的领土就是最少的。不仅土地不够肥沃,还没有地理优势,在没有地形地势的优势下,自然会遭到不断削弱。
反观魏国,他却拥有着赵魏韩三国中最肥沃的土地,河东。
要知道这可是晋国最开始被开垦的土地,很是肥沃,再加上这么多年的耕种,农业早已是十分发达,一开始就能给魏国提供源源不断的粮食保障。
赵国的土地肥沃程度虽然不能和魏国相比,但也分到好几个易守难攻的盆地,只要守住天险不作死,敌人就很难攻打进去,他们就能在家里安心发展农业。
相对比之下,韩国就十分尴尬。土地产量不行,就意味着无法拥有更多的人口。没有优越的地理地形,就很难进行防守,在先天上就要弱于赵国和魏国。
再从地理位置上看,韩国所处的位置又是最差的。东边是秦国,南边是楚国,西边是齐国,每一个都是当年能和晋国抗衡的存在,那是韩国能对付的。
至于韩国的北边,那是魏国。虽说都是从晋国分家出来的,但魏国可不希望出现一个强大的韩国。在魏国看来,韩国就是他的小弟,听话就好说,不听话就揍。至于想要发展自己的实力,那不好意思,魏国肯定不答应。
在这种四面受敌,且周边都是比自己强大的国家下,韩国连对外扩张的机会都没有,怎么可能强大。
当然了,既然无法对外扩张,那就安安心心的守住自己这一亩三分地,自己也向魏国和赵国那样进行变法。为此在公元前351年韩侯任命申不害为相,开始申不害变法。
毫无疑问,在申不害的变法下,韩国的国力突飞猛进,大有逐鹿中原的气势。结果还没等变法做出太大成绩,韩国的老大哥魏国,就不高兴了。
魏国一向以三晋的老大哥自居,在他看来韩国就是自己的小弟,就应该老老实实的听话。这要是韩国有实力了翅膀硬了,然后就不听话了,那可怎么办?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公元前342年,魏国派出大将庞涓,率领大批魏武卒和精锐部队攻打韩国,申不害训练出来的韩国新军在这场战争中损伤殆尽,若不是齐国的围魏救韩,可能韩国就会真正的变成魏国的领土。
但即便如此,韩国的变法道路便再也走不下去了,并且当申不害死后,一切变法条例都被废除,也就是说一切都回到了原点,申不害这15年的努力,就相当于什么都没有发生过。
在这种情况下,韩国怎么可能强大?
除此之外,韩国还缺少名将。像赵国有李牧,廉颇,魏国有吴起,庞涓,但反观韩国,还真没有什么有名的武将。
在这种种情况的影响下,韩国怎么可能不会是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弱的?
回答者:叶子写实
战国七雄中,韩国的领土面积是最小 。论起实力来说并不比燕国弱。
现在我们谈论一下为什么韩国领土面积最小,要从两个方面谈起 。
地理位置
韩国的都城新郑在现在的河南郑州附近,地处中原腹地 ,在整个农耕文明社会,这里一直都是经济、文化发达的地区,也可以称得上是膏腴之地。
在西周初期,周成王把弟弟周武王之子唐叔虞分封在晋地,并占据了天下“膏腴之地 ”。到了春秋末年 ,进过的公宫室权利逐渐削弱 ,而六卿势力逐渐做大 。他们为了扩大自己的势利,他们之间也不断的发生战争。
公园前453年,韩、赵、魏三家联合起来灭掉了晋国最大势利的智氏,并瓜分了晋国的土地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三家分晋 ”,也是春秋和战国的分界点 。所以韩、赵、魏又称“三晋”。
在瓜分晋国的过程中,韩国领土面积本身就是最小的,而四面的邻国有都是如虎狼一样的强国。南面有强大的楚国 ,西面有虎狼的秦国,北面有魏国和赵国。在这个众多的强国中生存,根本就没有机会扩张地盘。
相对来说,秦国往西曾经占据了西戎的很多疆域;赵武灵王也曾经,把本属于游牧民族的代地归入了赵国的版图 ;作为老牌的周王室后裔的燕国,占据了辽东等地疆域也显得比较辽阔 ;楚国则把吴、越、南方的蛮夷之地尽收在自己的麾下,一直以来都是幅员最辽阔的诸侯国 。被夹在中间的韩国和魏国,只有在短时间蚕食邻国的领土才显得强大些。
改革失败
在春秋战国的发展史中,这些强国都是经历了改革才走向强大的。比如在魏文侯时期的李悝变法,曾经一度让魏国成为战国时期的霸主 。而商鞅变法的成功,更成为历史的拐点让本来贫弱的秦国,成为强国并最终统一天下 。
其实在韩国也曾经有过变法,就是申不害变法 。变法后的韩国也曾经一度强盛,于公元前375年灭掉了郑国。申不害在韩国做丞相15年,“内修政教,外应诸侯”,帮助韩昭侯推行“法”治、“术”治,使韩国君主专制得到加强,国内政局得到稳定,贵族特权受到限制,百姓生活渐趋富裕,史称“终申子之身,国治兵强,无侵韩者。”韩国虽然处于强国的包围之中,却能相安无事,成为与齐、楚、燕、赵、魏、秦并列的战国七雄之一。
可惜韩昭侯和申不害去世后,韩国的贵族们迅速恢复了自己的特权 ,最终韩国变法失败,本就处在强国包围中的韩国,再也没有过有作为的君主 ,韩国也只能在列国中的夹缝中生存。
地理位置受限,加上自身改革失败,各个强国不断侵袭蚕食,使得韩国成为了战国时期最弱小的国家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