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印度或正陷入“制造业死胡同”

过去十年来,印度的崛起重塑了地区和全球格局。一些分析人士预测,到2027年,印度将超过日本和德国,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这个国家信心满满,丰富的基建成果、飙升的股市和不断增长的移动制造都说明,印度经济正在发生充满活力的转变。

但印度是否拥有其所声称的实力和影响力?

在“印度制造”倡议提出后的十年里,印度在全球工业产出中所占比重一直处于2%至3%的水平,与上世纪80年代初相比几乎没有变化。鉴于大选后经济改革前景暗淡,印度欲取代中国成为世界工厂的雄心壮志难以令人信服。

印度储备银行前行长拉古拉姆·拉詹明确表达了对政府牺牲服务业、执意扩张制造业的担忧,警告称这将剥夺印度工人的工作机会,长期来看将破坏经济增长。拉詹对印度制造业的悲观看法是有道理的:国际上供需失衡,加上产能过剩,限制了全球需求,印度的制造业已经几乎没有扩张空间。与此同时,印度尼西亚、越南和孟加拉国等其他新兴经济体也在积极吸引外国直接投资,尤其是制造业投资,这加剧了与印度的竞争。

拉詹认为,无论在政治上还是经济上,制造业的阶梯都变得更难攀登。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技术工人——短缺仍困扰着印度。工人短缺影响多个部门,2022年,缺人最严重的是建筑业,缺口达约85%。信息技术、技术和制造业的人才缺口也高达84%。根据一份报告,印度工人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不到8年,而中国工人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4年。

“印度制造”倡议虽然出发点是好的,但尚未带来预想的变革性影响。土地改革受阻和劳动力技能升级缓慢表明,印度可能正陷入制造业死胡同。如果不解决这些根本性问题,印度可能在争夺全球制造业主导地位的竞争中落后。

美媒:印度或正陷入“制造业死胡同”

6月9日,印度总理莫迪(右一)在新德里宣誓就职,开启他的第三个总理任期。(新华社)

印度的经济格局呈现明显割裂。一方面,印度拥有生产率高、融入全球一体化的正规部门,这些部门仅雇用10%的劳动力。其中,服务业和资本密集型制造业蓬勃发展,信息技术和制药业处于国际领先水平。这些行业主要位于城市,它们吸引技术工人,从而进一步加剧了这种割裂。另一方面,高达90%劳动力仍然被困在低生产率行业,如农业和城市的非正式活动。

这种两极分化阻碍印度经济抱负的实现。低技能制造业岗位的大量涌入——这对东亚数百万人加入中产阶级队伍至关重要——还很遥远。基础设施落后让问题更加复杂。印度的基础设施无法满足现代化、准时制库存管理,阻碍了企业将印度纳入其全球供应链。实现更具包容性的经济未来的承诺,取决于克服这些系统性挑战。

印度未来的繁荣有赖于高效利用其年轻人才,克服这些系统性问题。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相比,印度的经济增长——以高技术、资本密集型服务业而非制造业为动力——创造的就业岗位较少。因此,失业率——尤其是年轻人失业率——居高不下。此外,印度的不平等现象十分严重。

解决办法在于从根本上改变发展模式。要利用其丰富的劳动力,印度必须制定以国家最大的资源——低技能劳动力——为重点的经济议程。这可能是印度未来几十年的相对优势所在。对印度的政治领导人来说,挑战是显而易见的:改变经济格局,创造容易获得的、体面的就业岗位,避免迫在眉睫的人口灾难。一种更具包容性的增长模式是投资教育、医疗和社会福利计划,帮助弱势群体。此外,还可以制定诸如生产关联激励计划这样的政策来支持中小企业,确保增长具有广泛性和包容性。

本文由美国外交政策聚焦研究计划网站8月12日发表,原题为《印度正在成为世界第三吗?》,作者是伊姆兰·哈立德。

栏目主编:秦红 文字编辑:宋慧 题图来源:IC photo 图片编辑:邵竞

来源:作者:参考消息智库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信息平台不持有任何立场,欢迎在下方【顶/踩】按钮中亮出您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