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们,如果你对终军请缨典故和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出自何处不是很熟悉,那么你来对了地方。今天我将和大家分享一些关于终军请缨典故和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出自何处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个话题。

本文目录一览

终军请缨典故

典出《汉书・终军传》。
汉武帝时,十八岁的终军便因才学出众入选为博士,并得到了汉武帝的赏识,被任命为谒者给事中。当时,朝廷正要派使者出使匈奴。终军向汉武帝上表,毛遂自荐说:
“臣愿意竭尽所能,担任此次出行的使者,向匈奴王单于阐明利害。”
汉武帝见终军主动要求出使,便下诏问他有什么打算。终军就把如何对单于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说明利害关系,劝他归顺的设想,向武帝禀明。武帝对他的设想非常欣赏,提升他为谏议大夫,专门执掌议论划策的职务,但没派他出使匈奴。
过了不久,南越(南方的古族,也称“南粤”,在今两广等地)请求与汉朝联姻。汉武帝想说服越王归顺汉朝,但不知道该派哪位使者才能圆满地完成使命。
终军向武帝自荐说:
“臣愿意拿一根长缨,把南越王收缚汉宫门下。”
武帝见终军愿意出使,就派他南下。
终军历经千辛万苦,跋山涉水来到南越,凭借自己的那张三寸不烂之舌,终于说服了越王,愿意举国归顺,在汉朝封侯。
武帝见终军说服了越王,不由龙颜大悦,赐给南越王大臣的'印绶,并在越境内用汉朝的礼法代替旧俗,还命终军作为特使留在当地安抚民众。
没想到,南越的相国吕嘉居心叵测,拒绝归顺汉朝,发兵杀了越王,并且包围了汉使馆舍。
汉朝的使者们寡不敌众,全部死于越兵刀下。终军死的时候才二十几岁,世人称他为“终童”。
后来,“终军请缨”这一典故,用来称立下降服强敌、建功报国的大志,多用于投军或出使。

返回目录

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出自何处?

隐藏的典故是“终军请缨”,出自东汉班固《汉书·终军传》。

典故内容:汉武帝时,南越与汉朝和亲,皇帝就派终军出使南越,去说服南越王,想让南越王来朝拜,作汉王朝的诸侯国。终军主动请求说:“我希望得到一根长绳子,一定捆住南越王把他弄到朝廷来。”于是终军前往游说南越王。

南越王听信了终军的话,并且答应举国附属汉朝。南越宰相吕嘉不愿归顺汉朝,便发兵攻击南越王以及出使南越的汉朝使者,南越王和汉朝使者都了。终年死时年仅二十多岁,所以世人称他为“终童”。

后以此典故指主动担当重任,建功报国。

“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出自现代毛泽东的《清平乐·六盘山》,意思是今天我长绳之武装紧握手中,哪一天才会将那蒋家狂龙捆缚?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1935年8月,毛泽东主席粉碎了张国焘分裂红军的路线后,率红一方面军继续向陕北根据地挺进。9月中旬,红军攻克天险腊子口,奇迹般越过岷山草地,进入甘肃南部。

10月7日,红军在宁夏六盘山的青石嘴,又击败了前来堵截的敌骑兵团,扫清了阻碍,摆脱了追敌,当天下午,一鼓作气,翻越了六盘山。此词即是作者翻越六盘山时的咏怀之作。

诗词赏析

“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是直接抒情,意思是长征胜利了,革命的主动权已掌握在中国共产党手中,“缚住苍龙”只是个时间早晚的问题。

这两句形式上虽是问句,但却铿锵有力,踌躇满志。一方面照应上片“不到长城非好汉”句意,正面表明红军北上抗日的决心;另一方面也表现出毛泽东在长征胜利后的战略思考和对革命前景的展望。

长征胜利了,但新的战斗又将开始了。红军这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人民军队,必将打败日本帝国主义,消灭反动派,夺取全国的胜利。诗人也英明地预见到革命必胜的光辉前景,展现了诗人的高瞻远瞩和必胜的信念。

全句虽以设问作结,并非表示对抗日终将取得最后胜利有什么疑问,而是表示出红军迫不及待、渴望杀敌的急切心情。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终军请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清平乐·六盘山

返回目录

如果您对本文的内容感到满意,请在文章结尾处点击“顶一下”以表示您的肯定。如果您对本文不满意,也请点击“踩一下”,以便我们改进该篇文章。如果您想更深入地了解相关内容,可以查看文章下方的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