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答者:庐陵陈日期:06月28日

  1. 韩非子破箧:战国时期的政治家和法家学派代表韩非子,通过破坏一个盒子来阐述一个观点:即使是有瑕疵的事物,也能展示出其优秀的一面。他打破了盒子后用“破箧焚香,益彰其香”的话来说明,即使盒子破裂,其中的香气仍然散发出来,表明即使一个人或事物有缺陷,仍然能够展现出令人钦佩的品质与能力。
  2. 孟子见齐宣王: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据说,孟子曾去见齐宣王,与他讨论君主的职责和德政的重要性。孟子强调君主应该关爱民众,以民为本,通过德政来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这个故事让人们了解到儒家思想中关于仁爱、仁政和人民利益的重要概念。
  3. 曹刿论战:曹刿是战国时期魏国的谋士。在与赵国的战争中,曹刿经过深思熟虑,提出了一系列巧妙的计策,成功地扭转了战局,使得魏国最终获得了胜利。这个故事展示了曹刿的智慧和谋略,表达了在关键时刻运用智慧和策略的重要性。
  4. 楚人三省吾身:黄石公是战国时期楚国的一位重要政治家。他提出了“楚人三省吾身念”的观点,强调个人应不断反省自己的思想、言行和品德。他认为,只有不断修正自己的错误,不断反省自我,才能在伦理、道德和品德上得到提高,并为国家和社会做出更大贡献。
  5.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苏秦是战国时期宋国的一位政治家。他曾提出“靡不有初,鲜克有终”的观点,意思是事物虽然开始时美好,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往往会出现困难和变化。这个观点表明事物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必须坚持到最后,才能实现最终的成功。

回答者:话说唐秦日期:2020年08月31日·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 文化领域创作者

易水悲歌

荆轲刺秦王上路了,太子和那些宾客,都穿着缟素(白衣),戴着白帽给他送行到了易水河畔上。高渐离敲着筑,(注:筑是中国古代汉族弦乐器,形似琴,有十三弦,弦下有柱。演奏时,左手按弦的一端,右手执竹尺击弦发音。起源于楚地,其声悲亢而激越,在先秦时广为流传。自宋代以后失传)。荆轲和着节拍唱歌,发出悲凉的声音,众宾客都流着眼泪小声地哭。荆轲又走上前唱到: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图穷匕见

荆轲刺秦王用的匕首叫徐夫人匕首。徐夫人匕首由战国时期赵国铸剑名家徐夫人所铸,曾被燕国太子丹获得。

荆轲来到咸阳秦王宫殿,秦王对荆轲说:“起来,取来都亢地图,荆轲拿了地图捧送给秦王,地图全部打开,匕首就露了出来。荆轲用匕首刺秦王不中,被秦王拔剑击成重伤后为秦侍卫所杀。

去年我从保定回唐山,途经易水湖畔小憩,仰望青山俯瞰湖水,发怀古之悠思。

唐代骆宾王的《易水送别》写道:

此地别燕丹,

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

今日水犹寒。

回答者:用户屈之子日期:2020年12月18日

徒木为信

战国初期,秦国在"战国七雄"中还是一个比较落后的国家。

齐威王朝见了天王之后,楚、魏、赵、韩、燕五国推他为霸主。只有秦国被冷落在西方一隅,中原诸侯还是把它当作戎族(落后、不开放的蛮人)看待,没谁跟它来往。

此时秦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也确实比中原诸侯国落后。落后就要挨打,紧邻的新兴强国,魏国就时不时欺负它一下,要么抢粮抢人;要么霸占一大片土地走。

公元前361年,秦国的新君秦孝公即位后,决定实行改革,以增强国力。

他首先搜罗人才,就下了一道命令说:

"不论是本国人或者外来的客人,谁要是有本事叫秦国富強起来,就重用他,封给他土地和户口。"

这么一来,不少有才干的人跑到秦国找出路,实现"小目标"去了。

这时,故事的主角闪亮登场了。

卫国有个非常牛的青年叫卫鞅,他听说秦孝公招贤,觉得自己人生的机会来了,就赶紧跑到秦国四处游说,最后托关系找人终于得以面见大王。

早已做足功课的卫鞅向秦孝公讲了一整套的富国强兵的办法,受到秦孝公的赞赏。

秦孝公随即任命卫鞅为左庶长,并委托他负责变法的大事。

腹中确实干货满满的卫鞅,很快制定了一套切实可行的变法条令,不过没有马上公布。因为卫鞅知道变法要取得成功,首先要取得老百姓的信任。

一个令人大感意外的计划,浮出水面。

卫鞅派人在都城的南门外竖起一根三丈高的大木头,并在城门旁贴了一张布告:????

"谁能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赏十两金子。"

????布告一贴出来,立刻吸引了众多人的眼球,南来北往、走街串巷的人们都停下来驻足观看。

大家一边观看,一边议论。几乎没有一个人相信天上会掉馅饼????。

木头就这样在南门外竖了好几天,一直没有人搬动。于是卫鞅又叫人贴出一张布告????,把赏金一下子提高到五十两。

可是人们看了这张布告,更加不敢相信了。

几天后,有个行人????经过南门时看到了布告。他就对旁边的人说:"管他是真是假,让我来试一试就知道了。"说完,他就把木头举起来扛到肩上,大步流星向北门走去。

一见有人把木头搬走了,那些看热闹的人都跟着往北门涌去,想看看结果到底如何。

扗木头的人一口气走到北门,当他刚把木头放倒在地上,卫鞅就已经赶到现场了。

卫鞅当众宣布:"赏黄金五十两。"说着,他便把五十两黄金亲自递给了扛木头的人。

扛木头的人与周围看热闹的人一下子都惊呆了????。

这件事很快传遍了大街小巷,又很快传遍了全国。秦国人都说:"左庶长说话算数!"

卫鞅在得到全国老百姓的信任与支持后,趁热打铁,立即公布并施行变法条令。

秦国经过十年的变法,很快富强起来。秦孝公为了奖赏卫鞅的功劳,就把商、於一带的十五座城封给了他。从此,史上卫鞅也称为——商鞅;他实行的变法,历史上称为"商鞅变法"。

"徒木为信"这个典故就是出自"南门立木"这个故事,比喻许下的誓言,决不失信。

为此,宋代大文人王安石曾写过一首诗赞颂商鞅:

自古驱民在诚信,一语为重百金轻。

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

屈之子,感谢您的阅读与关注。

回答者:戍疆记忆日期:2020年10月27日

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狼烟四起的年代,正所谓乱世出英雄,因为战乱,期间出现了不少的能臣良将,同时也造就了不少历史典故。大家熟知比较著名的,比如:田忌赛马、完壁归赵、围魏救赵等。

不过今天要说的是,被后人误解了两千多年“纸上谈兵”的这个历史典故。纸上谈兵大家都知道是由于长平之战战败,作为赵军主帅的赵括被后人冠以缺乏实战经验,只会纸上谈兵的纨绔子弟。

那赵括真的是只会纸上谈兵吗?小编以为不然,而且认为赵括还是个指挥能力超强的军事统帅,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回顾一下典故事件过程及赵括到底是不是只会纸上谈兵!

引言

公元前262年,秦国攻占了韩国野王(今河南沁阳),把韩国的上党郡与本土的联系完全截断。

韩桓惠王派人前往秦国求和,并将上党的土地献给秦国以退兵。然而上党郡郡守冯亭不愿降秦,把上党郡的十七座城池献给赵国。

赵国的平阳君认为,冯亭不将上党交给秦国,是想嫁祸给赵国,赵国如果接受它,带来的灾祸要比得到的好处大的多。

然而平原君赵胜和赵禹却认为:“发动百万大军作战,经年累月的攻打,也攻不下一座城池。如今坐享其成得到十七座城池,这是大利,不能失去这个机会。”

最后赵孝成王接受了二人的意见,随后派赵胜前往上党接收土地,同时派廉颇率军驻守长平(今山西省晋城高平市),以防备秦军来攻。

赵国接收上党,秦昭襄王心里当然很不爽,正好借机派兵攻打赵国。

赵括接替廉颇 担任赵军主帅

公元前260年初,秦昭襄王命令左庶长王龁率领军队攻占了上党,接着又向长平的赵国军队发动进攻,赵孝成王命令廉颇迎战。但由于赵军连战失利,廉颇只好率军败退至丹河东岸,修筑壁垒,坚守不战。因此,赵孝成王对于廉颇畏惧秦军、久拖不决颇为不满,几次派人责备廉颇。

就在此时,秦国丞相范雎派人携带重金前往赵国散布谣言说:“秦军根本不把廉颇放在眼里,其实最害怕的是马服君赵奢的儿子赵括。”

赵王听到谣言后信以为真,立刻把赵括找来,问他能否打退秦军。

赵括说:“要是秦国派白起来,我还得考虑对付一下。如今来的是王龁,他不过是廉颇的对手。要是换上我,打败他不在话下。”

赵王于是不顾众人(包括赵括的母亲)的劝阻,启用赵括接替廉颇成为了赵军主帅,这位历史上著名“纸上谈兵”的主角正式闪亮登场。

长平之战

公元前260年农历七月,赵括率领二十万援军来到长平,上任后的他迫不及待的烧了三把火:第一把更换原来廉颇老部队的将领;第二把改变了军中制度;第三把改变廉颇坚守的作战方针,主动出兵进攻秦军。

秦昭王见鱼儿已经上勾,为能彻底击败赵国,暗地里调武安君白起为上将军,改命王龁担任尉官副将,同时令军中严守换帅的秘密。

作为刚出道的赵括,在战神级老将面前显然还是嫩了许多,白起略施小计按了套,赵括想都没想就钻了进去。

白起采用诱敌深入之计,在赵括出兵进攻的时,命令秦军佯装节节败退的样子,引诱赵括带主力部队追击到了秦军的营垒外围。

白起见赵括已经进入自己的伏击圈,随即命令一支部队突袭到赵军的后方,截断赵军的后路。然后又命骑兵部队插入赵军与营垒之间,将赵军主力分割成两只孤立的部队,同时切断赵军的粮道。

赵军数战不利后,这时赵括才发现自己已经中计被围,只得下令全军停止进攻,就地建造壁垒,转为防御,侍机突围。

此时远在咸阳的秦昭襄王得知赵军主力的粮道被截断,为了能一战定乾坤,亲自跑到河内郡(今河南沁阳及附近地区),加封当地百姓爵位一级,并征调河内郡十五岁以上的青壮年加入到长平战场,拦截赵国的援军和粮运。

赵括中箭而死

公元前260年农历九月,赵军主力被围已经断粮四十六天后,大量赵军士兵饿死,活着的开始相互残杀为食。赵括在援军无望的情况下,将剩余的赵军组织成四支突围部队,轮番冲击了四、五次后仍不能突围。赵括不得不亲帅精锐部队强行突围,不料在突围时被秦军乱箭射中而死。

赵括死后,赵军在无主帅指挥的情况下伤亡惨重,剩下的士兵只得选择向秦军投降。然而白起说:“赵国士兵反复无常,如果不全部杀掉他们,恐怕再生事端。”于是下令:除年纪尚小的240名士兵放回赵国,其余赵军降卒全部活埋。

长平一战,赵国伤亡惨重,赵括被后人冠以“纸上谈兵”的骂名。秦军前后斩杀赵国士兵45万人,本是战神的白起也由于此战坑杀赵军降卒而坐实“人屠”之名。

长平之战,赵括真的只会“纸上谈兵”吗?绝对不是!

那个时候的秦国,在吞并六国的兼并战争中进行得如火如荼(要不是秦相范雎抱有私心,秦昭王时期有可能就完成了统一六国)。而当时有能力和秦国拼死一战的国家也就只有赵国了,所以长平之战双方都动用了全国的国力投入到这场战争。

秦国方面大约动用了65万兵力,赵国方面动用了45万兵力,这个数据应该只少不多,而且还不包括后勤人员。

在长平之战中,秦、赵两军直接对战双方伤亡人数:

秦军:主帅白起,动用了65万兵力,战死20万。

赵军:主帅赵括,动用了45万兵力,号称40万投降而被活埋,如果这样的话,那就直接战死只有5万,因为被活埋的降卒不算是战死。

然而对于这个数据,九品认为是不准确的,因为秦军在占据绝对优势的情况下都伤亡了20万,赵军处于劣势的情况下伤亡应该更大。所以小编大胆的估计下,实际被活埋的赵军降卒应该在20左右,那么赵军直接战死就是25万左右。而赵军的死亡数据是包含了粮道被切断后,坚持了三十六天的情况下,有部分士兵因为饥饿而死或互相残杀而死的。

结语

由此可见,秦军就是在战神白起的指挥下,赵军在被围困断粮的情况下,秦军的伤亡还是远大于赵军,可见赵括的指挥能力绝对不输于白起。只是赵国国力不足,赵孝成王求战心切,刚出道的赵括也犯了轻敌冒进的错误。加上赵国外交上的失误,丧失五国与其共同对抗秦国的援助,最终导致赵军孤立无援,赵括于突围之中被乱箭射死。

赵括的死,不是因为他只会“纸上谈兵”,而是赵国国力所决定迫使他必须主动攻秦。同时也是他的命运不济,刚出道第一战就遇上了千年难逢的对手战神白起。然而就算在兵力和处境处于劣势的情况下,赵括还是给白起带领的秦军造成了巨大的伤亡,这也是白起领兵生涯最惨烈的一战。

小编认为,赵军在被围困的三十六天里,没吃没喝的情况下,40多万大军在赵括的指挥下,居然没有发生投降兵变,还对秦军造成巨大的损亡。所以九品认为,在军事方面,赵括绝对是个指挥能力超强的军事统帅,并不是后人所说的只会“纸上谈兵”的纨绔子弟!

回答者:正道沧桑1970日期:2020年04月18日

战国时期以韩赵魏三家分晋、周天子封三家以诸侯始,至秦始皇奋六世余烈建立大统一的大秦王朝止。战国时期因为诸侯众多,各国各自为政,也就在政治上、思想上、文化上具有极大的包容性,也给各类人才实践才学、施展才能、展示才智、实现抱负提供了足够的空间和充足的舞台,政治上多元多宗,思想上百家争鸣,文化上异彩纷呈,是中国历史上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改革家涌现非常集中且济济的一个时期。

典故从何而来,不就是人才身上的发生的故事吗!战国时期因此也是中国历史流传典故非常多的一个时期。

比如:吴起_杀妻求将,邹忌_鼓琴而相,孙膑_田忌赛马、围魏救赵,苏秦_悬梁刺股,范睢_远交近攻,聂政_白虹贯日,诸侯_朝秦暮楚,赵武灵王_胡服骑射,蔺相如_完璧归赵,廉颇_负荆请罪,冯湲_高枕无忧,赵国_利令智昏,赵奢_两强相遇勇者胜,赵括_纸上谈兵,孟尝君_毛遂自荐,鸡鸣狗盗,信陵君_窃符救赵,荆轲_图穷匕见。

只是看到题目,信手以呈,若假以时间细想,再进一步考证,战国典故远超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