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网3月12日报道(文/彭茜 周舟 张家伟)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病理学和实验医学教授戴夫·奥康纳一大早就收到一位伦敦研究者发来的论文预印本,研究是在中国完成的,两人通过团队协作软件Slack讨论了一上午。

下午两点,奥康纳打开高清会议系统GoToMeeting,和多个机构的科学家讨论如何改进研究计划,他们希望构建一个灵长类动物模型用于研究新冠病毒特性。

疫情之下,虽然全球科学家的实地研究与交流受限,但很多科学家如奥康纳一样,在即时交流软件和科研共享平台的帮助下,开启“云端”科研模式,信息分享高效快捷。

“云端”科研成新趋势

受疫情影响,美国物理学会会议等一些学术会议被迫取消,但美国艾滋病年会、人工智能的顶级会议ICLR 2020等转到“云端”,哈佛大学、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最近也召开网络研讨会“会诊”疫情,思想碰撞并未因疫情停歇。

“上周我使用WebEx开会,有全世界近60名专家参与,包括中国专家。”奥康纳对记者说,“挑战只有时区不同步。”

奥康纳说,Slack等团队交流工具允许更多人参与科研讨论,WhatsApp等通讯软件保障随时交流,WebEx、Zoom等远程会议系统让全世界参与者可发起即时或约定会议,“这种即时全球交流让迅速分享信息变得更加容易”。很多专家建议“云会议”模式应当在疫情之后继续保持,这将对节能减排有所贡献。

不过,由于大批研究者无法返校,免疫学等依赖实验的学科就没法“云养细胞”或“云测抗体”了。清华大学医学院胡小玉教授在细胞出版社微信公众号上写道:“从1月底迄今湿实验基本停顿,到岗人员仅能做到维持现有实验体系不崩塌,如小鼠有饭吃,细胞泡液氮,钢瓶存口气而已。”

虽然困难重重,但胡小玉觉得大家主观能做的是利用这段时间修炼好内功,包括每周一次的远程组会和小组讨论,文献阅读与分享以及写作指导,“期待一朝功成,重返实验室时,个个真气充盈、出招迅猛”。

研究成果更加开放

疫情之下,全球科学家马不停蹄地开展在病毒进化、疫苗、抗体、临床治疗等领域的研究。论文预印本网站成为科研界快速与同行共享最新成果的平台,论文发表数量呈井喷式增长。数据和研究的加速开放共享成为一种科研新文化。

预印本是指未经同行评议就上传至公共平台供人查阅的论文草稿,省去了传统期刊长达数月的审稿流程。美国冷泉港实验室出版社运行着两大生物医学预印本网站BioRxiv和MedRxiv。社长约翰·英格利斯接受《科学》周刊采访时说,目前两个网站每天收到约10篇与新冠病毒有关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