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哈佛商业评论》双月刊网站5月20日刊载纽约大学斯特恩商学院高级研究学者史蒂文·奥尔特曼的署名文章,题为《新冠肺炎会对全球化产生持久影响吗?》。作者认为,对于全球化而言,新冠肺炎疫情看起来像是一场“弯而不折的危机”。文章摘编如下:

在企业负责人殚精竭虑引导自己的组织机构安然挺过新冠肺炎疫情之际,从销往何处到怎样管理供应链,就这些问题做出的各种决定取决于对全球化未来走向的预期。最新数据和预测结果表明,人们应做好规划面对——并塑造——全球化和反全球化压力始终在商业环境中并存的世界。

按照当前的预测,随着疫情得到控制,国际流通将重新开始增加。2020年,许多全球化指标可能会降至低点。但暴跌幅度到底会有多大?我们能指望全球资本流通以多快的速度反弹?未来的流通模式会与以往有何不同?人们可以从全球化轨迹的几个关键驱动因素中寻找线索:

首先从全球增长模式说起。这方面的关键经验教训是:国际流通往往伴随着宏观经济周期大幅波动。经济景气的时候,国际流通的增长速度通常超过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经济不景气的时候,随着人和企业都躲在本国境内,国际流通的收缩速度也更快。

这一次,只有等到疫情得到明显控制,强劲增长才会恢复。但请记住,全球化也会强有力地促进增长与健康。有一些证据表明,即使从统计学角度把经济发展水平考虑在内,连通性较强的国家暴发传染病的概率也较低。

也就是说,全球企业负责人可以不仅仅关注疾病趋势和经济数据——他们可以通过促进健康、增长和国际合作来帮助反馈循环从消极转向积极。各行各业的公司已行动起来生产急需的医疗用品。大公司还可以设法缓解疫情的经济影响,它们还可以支持开放市场。

其次,供应链政策已回到议事日程上,企业和国家是会在国际多样化进程中寻求增强安全性,还是会努力让国内自给自足?经济逻辑几乎总是倾向于前者,但政治有时会强制推行后者。

如果保留冗余成为常规而回归本土成为例外,那就可以预计,全球贸易增长从长期看只会稍稍受到拖累,同时各国的贸易伙伴会更加多样化。

再次,正在进行的电子商务、视频会议和机器人等领域的技术变革都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大力推动。在新冠病毒大流行前,许多人一心琢磨新技术会如何减少全球流通,例如制造商在国内用机器人代替国外的低成本劳动力。但是,疫情带来的许多转变也可能会促进全球化。跨境电子商务增加了出口机会,尤其是对小企业而言。不得已而为之的远程办公尝试如若成功,可能会刺激更多的服务外包。就连3D打印有时也会使贸易有增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