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经济学人》周刊网站9月1日发表文章《中国崛起是否意味着美国衰落》,作者是耶鲁大学历史学教授保罗·肯尼迪。全文摘编如下:

多年来,外交政策研究者最困惑的一个问题莫过于:美国的世界强国地位是否正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落?最近在阿富汗发生的事情无疑助长了这种疑问。但对美国的政策制定者来说,更具有长远意义的问题是中国力量的稳步上升。中国是否即将超过美国?衡量国际舞台上这种转变的经济和军事最佳标准是什么?美国时代是否正在结束,取而代之的是亚洲世纪?

对于最后一个问题,我们恐怕不能贸然给予肯定回答。美国和世界在很大程度上仍跟20世纪80年代我撰写《大国的兴衰》一书时一样。同样确定无疑的是,过去40年的某些时候,美国的相对地位似乎有所回升,比如上世纪90年代苏联解体以后和2003年伊拉克领导人萨达姆·侯赛因垮台以后。然而与一些不利于美国的重大变化相比,这种回升无不稍纵即逝。不妨谈谈三个长远的重大变化:国际关系、军事力量和经济实力。

变化一:世界权力进行再分配

第一个变化是,半个世纪前,处于冷战中的世界是两极的,美国面临的对手只有苏联;如今,战略和政治力量的组合已经发生了变化。现在的国际体系由四五个非常大的国家组成,无论是通过硬实力还是通过软实力,这几个国家都不能够强迫其他国家做它们不想做的事情。

上世纪80年代中期我在写《大国的兴衰》最后一章时就已经有证据表明,世界正朝着多极局面转变。但如今,在21世纪的第三个十年里,全球格局似乎更加丰富多样:几个大的民族国家处于顶端(中国、美国、印度和俄罗斯),紧随其后的是欧盟和日本,甚至还有印度尼西亚和伊朗。

这标志着世界权力进行了深刻的再分配。如果说美国依然是头号国家,这个说法即使正确,但并不充分——因为美国即便是丛林里最大的猩猩,也不过是众多猩猩之一。有人说俄罗斯的地位衰落得比美国更严重,这无关紧要,毕竟两国都已相对式微,这才是现实主义大国理论的意义所在。

变化二:美军领先地位受挑战

第二个变化是,美国的武装力量比上世纪90年代要小得多,也老得多。了不起的B-52轰炸机已有70年高龄,比所有的现役军官的年龄都要大,空军还能修修补补让它飞几年?“阿利·伯克”级驱逐舰已建成30年,海军还能翻修使用多长时间?今年5月,“艾森豪威尔”号航母前往掩护美军从阿富汗撤退,美国在西太平洋地区陷入“航母荒”,即使这只是暂时的困顿,但美国海军现役航母数量比40年前要少是不争之事实。

美国根本没有足够的舰船来满足在全球各地要执行的无数任务。因此,在历史学家看来,美国现在的情况类似于哈布斯堡帝国,拥有庞大却消沉的武装部队,涉足地区太广,战线拉得过长。美军在阿富汗惨败、军事装备散落阿富汗各地,这也颇有哈布斯堡模式的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