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源:华为

“飞机的气动外形设计是飞机设计最基础、也是最核心的技术之一,决定了飞机的安全性、经济性与环保性,流体仿真是飞机气动设计的重要手段,飞机的空气动力学模拟仿真运算量非常大,需要借助超算,而有了“东方·御风”大模型的帮助,在精度一样的情况下,仿真时间只需要原来的二十五分之一。”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商飞首席科学家吴光辉介绍称。

张迪煊则在媒体沟通会上提到,大飞机在飞行过程中有52%的阻力来自机翼,好的机翼设计对飞机的稳定运行、能耗都带来了非常大的改进。

“过去我们也没有想到人工智能怎么跟大飞机结合,但跟院士专家聊过之后,发现人工智能计算可以帮助大飞机的仿真设计。这种创新模式将极大助力AI跟行业的结合。”张迪煊表示。

在本次大会上,华为轮值董事长胡厚崑透露,华为已推出系列科学智能套件,把AI引入生物、物理、气象等科学领域,帮助科学家们用人工智能技术来解决传统和前沿的科学问题。目前已经推出了电磁仿真、分子动力学等科学智能套件,正在加速科研成果产业化。

为了让AI与流体力学领域深度融合,使能科研创新,智能流体力学产业联合体也在本次大会上成立。该联合体是在中国空气动力学会指导下,由唐志共、吴光辉、鄂维南等院士为代表的产业界领军人物和30多家全球头部流体力学高校、科研院所与龙头企业共同组建。

“产业界成立智能流体力学产业联合体的核心,是为了通过人工智能的方式解决原来科学计算的难题。因为人工智能的计算力很强,速度很快。通过人工智能跟流体力学的结合,可以更多通过人工智能的计算模型进行仿真。例如,可以通过大模型的开发去更好的设计机翼,也可以帮助高铁和跨海大桥在设计造型时减少风的阻力等。”张迪煊向观察者网等媒体表示。

全国AI算力一张网初具雏形

在人工智能产业蓬勃发展的过程中,算力作为基础资源不可或缺。中国工程院院士郑纬民曾撰文将算力分为三类:第一类是高性能计算,即“超算”;第二类是近两年才出现的人工智能计算,主要处理人工智能应用问题;第三类是数据中心,更多是通过云计算的方式提供算力公共服务。

相对应地,随着中国迈入数字经济时代,超算中心、人工智能计算中心以及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枢纽节点等,正作为国家新型算力基础设施加快建设。

“过去很多算力都掌握在企业手里,以企业自建自用为主。一些人工智能初创企业,或者科研院所的算力明显不足,某种程度上会减缓科研创新、科研成果的发布。通过建设算力中心的方式,可以解决各个城市算力稀缺的问题,给社会提供更普惠的算力。”张迪煊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