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之声电台网站3月5日刊登题为《学习中国的抗疫经验》一文,作者为德国著名中国问题专家弗兰克·泽林。现将文章摘编如下:

在中国,紧张局势延续数周后,病毒危机有所缓解。然而,在世界其他地方,病毒却依然在传播。

目前德国笼罩着不安:消毒液和口罩已经售罄,人们抢购囤积,多个大型活动被取消或延期,其中包括全球最大的旅游博览会柏林国际旅游交易会以及莱比锡国际书展。德国卫生部建议人们暂时放弃握手问候。

迄今为止,德国尚未认真讨论大范围封锁或暂停短途公共交通。一方面,病例还不算多;另一方面,政界人士知道,像中国那样对整个大都市地区实施大范围封锁在德国几乎是不可能的。即使在火车站、机场、购物大街、甚至餐馆里实施监控并设置体温测量点,也不在考虑之列。

意大利的病例明显更多,因此也更多地效仿中国的方法:整座城镇也在一夜之间被与外界隔离。世卫组织不认为北京的措施过分。恰恰相反,世卫组织牵头的一个25人专家小组在一份报告中说,中国采取了“可能是史上最雄心勃勃、最快速和最积极的疫情防控努力”。该小组在中国逗留至2月24日,了解该国如何应对疫情。小组成员也包括德国罗伯特·科赫研究所的同事。专家组负责人布鲁斯·艾尔沃德确信:“国际上很多国家在思想上和行动上尚未做好准备采用中国的方法,而中国的方法是目前我们唯一知道的、被事实证明成功的方法。”

的确,西方民众可能不会轻易接受对个人自由的限制。在中国,一旦有人确诊感染,整个住宅小区就可以马上被封闭。这在欧洲同样不可能。欧洲没有自带保安人员和液压升降栏杆的中国式住宅小区系统,也没有检查住户是否戴口罩并承担测量体温任务的社区居委会。自上世纪50年代起,中国就有了这种基层自治单位,负责居民小区的“秩序”。而在德国,哪怕发生流行病,也不能改变这种情况。

眼下,德国侥幸还有健全一些的医疗卫生系统和更高的卫生标准。此外,德国人口密度低于有着100多个百万人口城市的中国。尽管如此,德国也必须认真考虑,现在和未来是否足以应对规模大一些的病毒疫情,是否还需扩建医疗设施。根据欧洲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提供的数据,德国能将2.5万至5万个床位转变为隔离病房的床位。此外,德国还有约2.8万个医院床位可为重病患者提供呼吸机。这在欧洲是不错的水平。

但在某些地方,像人们近来在中国医院看到的那种全身医疗防护装备却有可能在短期内缺货。而即使不存在护理人员患病的问题,德国也会比其他地方更快出现医务人员不足的问题。现在,德国政府危机处理小组毕竟还是计划采购更多口罩、手套和防护服等医用保护装备。为此,德国将提高国内的生产能力,并“与欧洲伙伴联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