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特朗普并不想插手中印争端,不过却利用了这个矛盾。在2017年上半年时,特朗普一直称赞中国在朝鲜核问题上的努力,但是在7月7日-7月8日的汉堡G20峰会前后,也就是中印两国争端最激烈的时候,特朗普突然批评中国在朝鲜问题上的努力不够。

这时候特朗普的行为逻辑就很明显了。美国不介入中印两国争端,但是当冲突的一方谋求美国帮助的时候,必须要对美国出让一定的利益。虽然特朗普利用这次洞朗事件,逼迫中国继续对朝鲜施压的意图十分明显,但谁能保证特朗普不会因此对印度进行施压呢?

特朗普的日常:趁火打劫

美印之间也是有利益冲突的。在2017年6月莫迪与特朗普举行会晤时,特朗普前脚把“莫迪将在白宫拥有一位好朋友”的话撂下,下一句就把话题转到了两国的贸易争端问题上,要求印度开放市场,缩减美国的贸易逆差。莫迪本以为可以借助中美矛盾从中渔利,却发现美国想利用中印争端趁火打劫。也因此,洞朗事件对印度来说,已经失去了政治上的意义。在之后的中印边境问题上,印度的态度出现了明显的犹豫和软化。而这种态度上的软化,伴随着特朗普对印度一贯的态度,一直持续到此次加勒万河谷的对峙中。

这种事情不只发生了一次。2020年2月,特朗普在对印度访问时,重申了自己的对印政策,继续要求印度开放国内市场。在这之前,特朗普已经取消了印度的最惠国待遇,并且对印度的钢铁和铝加征关税,这已经引起了印度的愤怒。最让印度尴尬的是,特朗普在此次访印期间,当着10多万印度人的面,说自己是巴基斯坦的朋友。实际上他是在暗示,他可以调解印巴两国在克什米尔的争端。但是在莫迪看来,特朗普其实是在趁火打劫,逼迫印度在贸易问题上让步。

“莫迪神话”背后的危机

莫迪除了没有得到外部支持不敢轻举妄动外,其在国内的政治前景也非常堪忧。莫迪刚上台时,民众对其寄予厚望,被称为“莫迪神话”。这个神话的背后其实有三张王牌。

第一张是人设光环。莫迪出身于古吉拉特邦沃德纳格尔的莫迪村,父亲是一个经营杂货店的小店主。在当地,他的家族属于“甘奇”种姓,这个种姓的传统是生产植物油的,被认为是低种姓的家族。少年时,莫迪的学习成绩并不优秀,不久后又辍学当了茶水工。在他加入国民志愿服务团(RSS)后,逐步展现出自己很强的政治能力,后来被上层发现和提携,一步一步走到现在。正是由于莫迪的草根属性,为他在社会底层中,带来了巨大的政治声望。

白广灿:为什么印度在这次对峙中,没有洞朗事件那么强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