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薛凯桓】

拜登的“民主峰会”在雷声大雨点小中落下帷幕,那些被拜登邀请的所谓“民主国家或地区”,也并没有在这场峰会中有多少出彩的表演。

查看这份名单就会发现,是不是民主,得美国说了算。众多观察者也强调了参与者组成的特殊性,并得出了一些结论:首先,非洲的“民主”代表性极为有限,而欧亚大陆的代表性极为“具体”.

薛凯桓:拜登搞“民主峰会”,是想“阉割”联合国?

民主不是偶然发生的,我们必须捍卫它,为它而战,加强它,创新它。来源:美国国务院

换言之就是不平衡:在欧盟只有匈牙利被拒绝邀请,而占据了欧洲大陆很大一部分、实行普选制的俄罗斯也被拒绝邀请。只有以色列和伊拉克在近东和中东收到了邀请,而在亚洲大陆部分则只有印度收到了邀请。更具有广泛代表性的是岛国和半岛国家的“大洋”带——受邀国家有日本、韩国、菲律宾、马来西亚。

在非洲也是一样:大部分的非洲南部国家都收到了邀请——从南非到沿大西洋沿岸到赤道区的国家几乎无一不概括了下来,但十年前经历了“阿拉伯之春”、早已“民主化”的北非诸国却没有在邀请之列。非洲北部在十年前在“有色人种”“民主”革命的新保守主义幌子下遭受了美式价值观的大规模入侵,但此刻的华盛顿却否认了民主在那里的存在。这不得不令我们注意到其中的深意,可以说这是有意为之的结果。

这是对美国自身“资不抵债”问题的间接承认,因为“植入民主”是国务卿赖斯于2005年提出的战略,一年后由时任美国总统布什正式宣布,并于2009年在总统巴拉克奥巴马的开罗演讲中得到正式确认。讽刺的是,就在不久之后的“阿拉伯之春”,“植入民主”的战略带来的却是如今的一地鸡毛:利比亚仍战火不断,叙利亚战争遥遥无期,也门等国也与“稳定”二字毫无关联。自然,美国绝不能承认“植入民主”的失败结果,那么在此次的“民主峰会”中将北非诸国排除在外,也不乏有“死要面子”的尴尬。

薛凯桓:拜登搞“民主峰会”,是想“阉割”联合国?

叙利亚战争:从民主起义到全面战争。来源:USHMM

除了对“美国定义”式民主的观察之外,中俄此次的反应也是焦点:除两国大使的联合文章外,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关于华盛顿企图将外国划分为“民主”和“非民主”的评论也广为流传,俄罗斯的专家们开始谈论美国此次“民主峰会”的真正目的——用俄罗斯的惯用语境来说就是“殖民封臣”,同时指定这些“封臣”的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