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俄乌冲突仍未看到结束的迹象。 谈判正在艰难地进行中,美欧对俄罗斯几乎祭出“全方位”制裁;不过,就在这两天,法国、德国领导人先后与普京通话,似乎在向外界传达积极斡旋的信号。 在这轮乌克兰危机的折射下,所谓欧洲战略自主,会否再次提上日程?新欧洲向美国寻求安全依赖,会在多大程度上“绑架”老欧洲?在美俄欧相互嵌套、层层递进的安全框架下,欧洲的地位有多尴尬? 针对近期俄乌危机,观察者网采访了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副研究员严少华。

【采访/观察者网 朱敏洁】

观察者网:俄乌战争进展到今天,美欧的反应比较明确了。外界关注较多的就是德国增加军费预算,达到北约对成员国的要求,并对乌克兰增加援助,这是不是意味着未来北约作为军事防御机制的作用会更加突出,与俄罗斯形成更为对立的态势,改变当下的欧洲秩序?另一方面就是欧盟,泽连斯基签署申请加入欧盟,冯德莱恩一边表示支持,但一边提出条件是乌克兰必须结束战事,颇有些微妙。您怎么看欧盟在这次俄乌冲突中的行动,与美国、北约之间的“配合”同步吗,该怎么看待欧洲现在的心态?

严少华:北约曾经被特朗普马克龙批评为“过时”和“脑死亡”,表明其内部对自身的存在和走向存在怀疑,而乌克兰危机在很大程度上“激活”了北约。

尤其是对欧洲而言,乌克兰危机让在二战后享受了70多年和平的欧洲人第一次意识到战争并不遥远,而北约是欧洲的安全保障,强化北约似乎也成了欧洲寻求安全的一个选择。德国增加军费预算也是出于这样一种考虑,似乎一下子被乌克兰危机“打醒”了。

北约目前也面临着转型,其“2030”议程明确指出要确保北约“在军事上继续强大、政治上更加强大并采取更全球化的视角”。乌克兰危机无疑会强化北约作为军事联盟的功能,成为北约“在军事上继续强大”的催化剂,同时这也将强化与俄罗斯的对立状态,欧洲的安全秩序面临重构的挑战。

由于军事介入需要在北约的框架下完成,欧盟在对外政策上最具影响力的工具就是扩大政策了。但目前在乌克兰上如何运用这个工具,欧盟显得很矛盾。欧盟表态支持乌克兰入盟并启动乌克兰入盟审查程序,其实更多是在政治上表达对乌克兰的支持,同时向俄罗斯施加压力。

眼下乌克兰战事仍然紧张的情况下,“火速入盟”并非当务之急,短期内也看不到很大的希望。况且欧盟内部对这个问题仍然有分歧,欧盟在此时讨论并不明智,一方面可能给予乌克兰不切实际的期望和无法兑现的承诺,误导其下一步的政策选择,给将来的欧盟-乌克兰关系播下不稳定因素;另一方面,欧盟内部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团结,也可能受到该问题的影响。乌克兰入盟一事,可能会放大欧盟在俄乌危机上的分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