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МИГ-29А型战斗机的Н-019雷达为例,其对雷达散射截面积3平方米的典型四代战机目标,有效截获距离大约40千米,对F-22A则仅有5千米。可见,进一步挖掘红外成像导引头的潜力,将大大有助于在对抗隐身飞机和弹药目标。

不过,目前红外制导的空空导弹多是近程格斗导弹,为数不多的几种红外中距空空导弹,综合性能与雷达制导型号相比,还存在不小的差距。比如大家熟悉的,随同СУ-27СК配套引进的Р-27Т和Р-27ЭТ空空导弹,就曾被戏谑是“烧火棍”,自服役以来从未在空战中取得击落战果。当然,最近几年倒是在也门胡赛武装的手中,被当做地空导弹使用时,击落了沙特皇家空军的F-15SA战斗机和Tornado“狂风”战斗轰炸机。

限制红外制导在中距空空导弹上运用的主要技术问题有以下三点:

第一,空空导弹红外成像制导系统通常采用球冠形整流罩,安放在弹头最前端。球冠形整流罩能够保证导引系统具有较大的跟踪场范围。而且在制导跟踪过程中,整个光学系统的像质不发生改变。但这种整流罩的气动阻力较大,影响导弹的飞行速度和射程。

第二,中距空空导弹为了获得更优的弹道条件,需要有比格斗空空导弹更高的最大飞行速度,导弹头部的气动加热问题更为严酷。激波和整流罩的红外辐射能通过光路进入红外探测器,造成背景噪声及干扰增加会严重影响红外导引头探测、截获和跟踪性能。

第三,红外导引头采用的被动工作方式不具备“距离门”搜索能力,复杂的强背景信号与目标自身的信号会混叠在一起被导引头接收,因此对自动目标识别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在面对敌机大量施放红外诱饵时,红外导引头还必须解决在检测阶段抗红外诱饵干扰的问题。

上述气动阻力和气动加热的问题,相互之间存在高度的关联。目前,比较成熟的解决方案有3种,分别是采用保形整流罩、采用可抛弃是整流罩和采用大侧角平板侧窗整流罩。不过,上述技术手段还是存在未能突破的技术瓶颈,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