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规模优势随后通过积极的工业发展政策被放大,而这些政策在规模或雄心方面并没有明显的先例。因此,必须从整体上看待中国制造业的优势,尽管根据特定因素的趋势得出的结论很有吸引力,但这种结论可能也具有很大的误导性。

例如,中国快速上涨的工资水平就吸引了大量关注。但如果认为这标志着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丧失了竞争力,那就错了。相反,这反映了生产效率的显著提高,以及向更高技术领域、更广泛的结构性转变。此外,使用全国平均工资水平也掩盖了中国劳动力的多样性,大量劳动力仍拿着相对较低的工资水平。

这些可以从一个无可辩驳的事实中看出:中国制造商仍在通过低技术和劳动密集型行业获得出口份额,包括纺织业。换句话说,他们的先天优势是如此的巨大和具有压倒性,更高的劳动力成本对他们的竞争力来说没有实质性的影响。

因此,尽管有许多经常被引用的传闻,但并没有真正的证据表明支撑中国竞争力的因素正在反转。

相反,亚洲制造业将继续向中国集中,进一步巩固其作为地区经济体系核心的地位。这也是地区内其他国家面临的挑战,无论他们如何努力,几乎没有国家可以复制或媲美中国的天然优势。这将产生深远且长期的经济和地缘政治影响。

即使是更发达的国家也会遇到中国制造业的压力,它们的工业结构空心化是一个非常现实的危险。

日本和韩国制造商从全球电信设备和造船市场上撤离,表明中国可以多么迅速地在邻国的游戏中与它们竞争,并取得胜利。因此,尽管有人认为中国对制造业的掌控正在减弱,但现实却截然不同,失去影响力的不是中国制造业,而是它们在该地区的竞争对手。

值得注意的是,澳大利亚和印度这两个将自己定位成中国在地区内竞争对手的国家,在过去三年里仍然增加(而非减少)了对中国制成品进口的依赖。

诚然,这种对制造业的掌控可能并没有被中国刻意发展成一种地缘政治工具,但无论一些观点如何看衰中国,其未来在亚洲经济和政治上的主导地位,都将由其充满活力和高度竞争的制造业来支撑。

(本文刊发于9月9日的《日经亚洲评论》,编译/观察者网 吕栋,译文有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