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外交》双月刊网站2月28日发表龙洲经讯公司技术分析师王丹(音)的文章,题为《中国隐秘的技术革命》。全文摘编如下:

就大多数制成品而言,中国企业已超越组装外国制造的组件这一阶段,开始自行研发尖端技术。除了在可再生能源设备领域的主导地位,中国现在还处于人工智能和量子计算等新兴技术的前沿,这些成功挑战了科学领先地位必然转化为产业领先地位这种观念。尽管对开创性研究和科学创新的贡献相对较小,但在越来越多具有战略意义的技术领域,中国充分利用其过程知识——扩大整个新行业的规模的能力——超越了美国。

中国企业稳步提升的技术实力表明,在很大程度上,是中国自身产业能力的提高推动了中国崛起这一进程——这些成果来自该国庞大而干练的制造业劳动力。

许多观察人士对中国的技术领先地位表示怀疑是有道理的。首先,中国培育的跨国公司和全球知名品牌寥寥无几。与日本和韩国不同,中国未能确立新的消费电子产品类别,比如数码相机或游戏机。中国知名品牌相对不足强化了西方认为中国是工厂而非创新温床的观点。

在一些关键技术方面,中国也仍然远远落后于西方。在非常重要的光刻机和用于在需要数百个步骤的生产过程中进行质量控制的计量设备方面,中国企业依赖从日本、美国和欧洲进口的产品。此外,在开发设计最先进芯片所需的软件工具方面,他们才刚刚起步。中国航空业也存在类似情况。

但是,在存在这些严重弱点的同时,中国在其他许多技术领域正迅速取得进展。在机械臂、液压泵等先进设备的生产方面,中国企业已迅速在与欧洲和日本企业的竞争中取得了进展。就掌控电子产品供应链而言,中国现在已能与日本、韩国等媲美。在数字经济方面,中国企业能向硅谷的技术巨头发起激烈竞争。中国在建设超高压输电线路、高铁和5G网络等现代基础设施方面领先世界。2019年,中国成为第一个实现在月球背面软着陆的国家。这些成就是中国稳步努力、完成越来越多艰巨任务的象征。

中国在一些关键领域仍然落后,但撇开这些挑战不谈,中国的一些产业正在达到世界级标准,这个国家的科学正在稳步推进。

从上世纪90年代初到今天,中国的劳动力已从生产简单的玩具和纺织品转向生产iPhone等精密电子产品所需的极其复杂的操作。在这一过程中,中国企业常常自己取得重大进展:在中国,技术创新不是来自大学和研究实验室,而是通过大规模生产本身所产生的学习过程。因此,中国在先进技术领域的优势地位的核心在于其惊人的制造能力。

这种由制造业驱动的方式对中国在先进技术方面挑战西方的能力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