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桃芳使用的莫辛-纳甘1944年式7.62毫米步骑枪。枪全长1020毫米(带刺刀1325毫米),枪管长520毫米,4条右旋膛线,枪重3.9千克。5发弹仓供弹,表尺射程1000米,初速820米/秒,有效射程400米。军博馆藏一级文物。

 

 

    孙占元用过的轻机枪。1928年装备苏军,1944年重新定型。该型枪全枪长1270毫米,枪管长605毫米,全枪重9.1千克,47发实弹盘,初速840米/秒,战斗射速为每分钟80-90发,有效射程800米。

 

 

 

    王海驾驶的米格-15歼击机。于1947年12月30日试飞成功,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喷气式战斗机之一。机长10.1米,翼展10.08米,机高3.7米,最大飞行速度1070千米/小时,升限15500米。装2门23毫米机炮和1门37毫米机炮。

  抗美援朝战争中的“英雄兵器”

  文/图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研究馆员 李俊亭

  1950年10月,为了保家卫国、维护世界和平与正义,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参战,在武器装备水平对比极为悬殊的情况下,浴血奋战,取得辉煌胜利。在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60周年之际,本版向读者介绍几种抗美援朝的“英雄兵器”,它们有的在当时就是先进的武器,有的因使用者建立奇功而成名,都是历史的见证者。

  功勋卓著“喀秋莎”

  抗美援朝战争期间,中国人民志愿军装备了大批“喀秋莎”火箭炮,取得了辉煌战绩。军事博物馆陈列的这门“喀秋莎”,就是其中的一门功勋炮。

  在志愿军入朝参战的炮兵部队中,第21师是“喀秋莎”火箭炮兵师。该师装备了120门火箭炮。作战时,以团(或营)为单位齐放射击。最大的优越性就是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形成巨大的火力网,使敌集群目标来不及躲藏和转移即被歼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