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8月,敌人发动了“有限度的夏季攻势”,接着又发动了“秋季攻势”。火箭炮兵师奉命支援东、中、西线步兵作战,协同粉碎敌人的进攻。这次作战,是我军历史上火箭炮兵作战的第一仗。当时,敌人占有空军和炮兵优势,我炮兵部队根据战场情况和火箭炮兵部队作战特点,采用正确的战术和措施,取得了重大战果。

  第一炮是该师第203团打响的。9月1日晚,火炮进入阵地,全团24门“喀秋莎”火箭炮神不知鬼不觉地突然同时齐放射击。瞬间,384枚火箭弹快速飞向美军阵地,把美第7师两个营全部覆盖在弹群之下,毙伤敌700余人,首战告捷,打出了“喀秋莎”火箭炮兵的威风。一些美军士兵竟然惊呼志愿军“使用了原子炮”。

  “10星功臣”高射炮

  抗美援朝战争期间,中国人民志愿军防空部队装备了一批苏联生产的M1939式37毫米和85毫米高射炮。

  志愿军高炮独立第11营使用的就是37毫米高射炮。在1952年的“反绞杀”作战中,针对美国空军实施机动重点突击的轰炸特点,高炮部队采取“重点保卫、高度机动”的方针,除以一部兵力保卫桥梁、仓库区的重点目标外,其余部队实施广泛机动作战。高炮第11营在开城地区5个月的战斗中,机动灵活地同敌展开周旋,击落美军飞机35架,荣立集体二等功。该营2连3班战绩尤为突出,先后击落敌机10架,两次荣立三等功。陈列在军事博物馆的这门37毫米高射炮,在防盾板上喷绘有10颗红五星,就是他们辉煌战绩的见证。

  志愿军高射炮兵的机动作战,给美军飞机造成巨大威胁。美国舰载航空兵因惧怕铁路沿线志愿军高射炮火的袭击,而拒绝前往轰炸,并称这一地区为“死亡之谷”。

  在整个反“绞杀战”斗争中,志愿军高射炮部队共击落敌机260余架、击伤1070余架,对粉碎美国空军的“绞杀战”起了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