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关系学院校长助理达巍:

未来中美关系的变量主要是双方高层干预和美国总统选举。目前,美国国内对华负面情绪已开始向民间蔓延。这次疫情中,美国民众有情绪可以理解,但如果美国政府有意识推波助澜,这种仇视情绪会比较持久。

包括比尔·盖茨在内的很多人认为中国抗疫措施有效,而美国防控措施不足,这种声音现在比较普遍。但在民众层面可能不会有太多触动和改变,这跟美国的政治文化传统有密切关系。

应寻找合作点缓解紧张关系

耶鲁大学教授、英国社科院院士文安立:

如果疫情在秋冬季节卷土重来,会对全球经济产生更大影响,甚至导致多年的大萧条。这会对全球化构成真正挑战,在萧条中各国都会首先考虑自己,全球贸易、投资、技术交流都会显著下降。

美中目前最大的问题是很难找到具体可以合作的领域。疫情本可以为卫生领域合作创造条件,但恐怕这不能让两国真正改善关系。

英国国际战略研究所高级顾问、美国国务院前政策规划主任戴维·戈登:

全世界都在关注美中在抗击疫情上如何表现得更具“建设性”,中国当前向美方共享疫情信息对于美国来说非常重要。

疫情结束后,各国都可能加强对重要医疗物资供应链的保障。有人建议,建立国际和国内双向机制,在保留一个开放的医疗用品国际贸易机制的同时,创建国内储备机制来应对下一次疫情。需警惕的是,美国一些“脱钩论”者会利用此次疫情中的供应链问题对美国政府施加政治压力。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刁大明:

疫情可能会加速美国国内所谓的全社会动员,可能会瓦解一些对中国的传统好感。如果疫情最后造成严重生命和经济损失,美国公众一定会有对华反感和抵触情绪,如果政府操纵民意,真正实现全社会反华情绪,中美关系短期内难以恢复。

这是首次美国人没有在国际危机中发挥领导作用,可能会对其国际信誉造成损伤。“脱钩”这个趋势会加剧,所以现在中国应该主动作为,提出倡议,寻找合作点,通过共同援助第三方,实现双方紧张情绪下降。

麦肯锡咨询公司荣誉高级合伙人彼得·沃克:

国际社会认为,美中关系恶化只会带来负面后果,他们希望看到两国联手,更多地支持世卫组织。这种合作是多赢的,也能让国际社会看到美中可以合作以造福全人类。合作可以改善中国在美国民众中的形象。双方都减少负面言论可以创造更有利合作的环境。(参与采写:本报驻华盛顿记者刘品然、王超、颜亮,驻纽约记者兴越,本报记者刘阳、刘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