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美俄,中国面临同样甚至更严重的问题。在研发武直-10之前,中国尽管仿制了多型武装直升机,但自身的技术水平却并未获得相应提升。自身装备的各型直升机均无改装成专用型武装直升机的潜质。

  因此,中国只能选择在自身技术储备不及欧洲的情况下,选择技术风险更大的,直接研发武装直升机的方式。而这种做法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武直-10的研发过程过长,关键就是长期难以过关。最重要的是,在研发初期,定下的尚属先进的技术指标,在该型装备完成漫长研制投入现役时,很可能已经过时了。这种窘境对任何一种装备而言,无疑都是致命的。

  武直-10的技术参照选择不符合中国需求

  面对自身需求与实际研发能力的巨大反差,中国在研发专用型武装直升机的过程中,很自然的选择了其在研发其他装备时惯用的做法,那就是寻找基础参照,缩短自身的研发过程与技术风险。这种做法不仅在中国,在世界范围内均十分普遍,中国也不乏成功的案例。

  最明显的,就是美国M1系列主战坦克对德国“豹”-2主战坦克“赤裸裸”的“抄袭”。但关键在于,选择的参照必须符合本国的国情。很明显,中国的武直-10的基础参照是欧洲的中型直升机,更直接的讲就是欧洲联合研制的“虎”式与意大利的“猫鼬”武装直升机。这种选择合适么?答案是否定的。

  如果暂时抛开武装直升机未来在海空军中可能的应用,该型装备的主要作战任务,就是伴随陆军作战部队进行协调进攻推进,发挥类似二战时期“斯图卡”与“伊尔”-2俯冲轰炸机的任务,进行近距支援或攻击。因此,该型装备与陆军的规模与整体作战思想必须是匹配的。

  相比美俄,欧洲国家自二战之后,就已经不再具备真正意义上的“大陆军”。时至今日,即使欧洲国家频频参与世界各地的维和行动,但从欧洲主导的,对利比亚进行的中后期打击行动中看,欧洲的整体作战能力萎缩是很严重的。在西方国家向利比亚发射的100余枚巡航导弹中,只有2枚与欧洲有关。但即使这2枚导弹,还是英国核潜艇发射的美制“战斧”巡航导弹。与之类似,尽管经历了长期努力,以法德两国为主导的欧洲国家,依然难以组建人数仅为2万人左右的“欧洲快速反应军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