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陆军装备的首款武装直升机也不是自己制造的。上世纪80年代我们引进了法国航宇公司的SA342“小羚羊”轻型武装直升机,成为我国陆军头顶上飞行的小蜻蜓。

  这款最大起飞重量为两吨的轻型武装直升机,虽然可以挂载反坦克导弹、航空火箭及航炮/机枪吊舱等武器,但综合作战能力还是较低,过轻过小的平台,让“小羚羊”成了中国陆军这位壮汉身上一件不太起眼的装饰。

  现在看来,尽管性能有限,但它毕竟是我国陆军拥有的第一型武装直升机,为陆军探索武装直升机的战术和机载武器的改进提供了宝贵试验平台。

  上世纪90年代,中国陆军决定在法国SA365N的国产通用型直-9基础上自主研制武装直升机,改装的第一型武装直升机是直-9W型武装直升机,与直-9相比,直-9W在后部增加了横穿机身的“扁担”式武器外挂架,挂架左右各有一个外挂点,可以挂载红箭-8反坦克导弹、航空火箭及航炮等武器。

  直-9W上世纪90年代中期设计定型装备部队,结束了解放军没有国产武装直升机的历史。虽然直-9W填补了国内相关型号空白,但是也存在着火力弱、防护有限、不具备全天候作战能力的不足。

  为提高直-9W综合作战能力,直-9WA在机头内集成有前视红外探测系统、CCD摄像机和激光测距仪的光电转塔。用专用的挂架替代了原来横穿机身的“扁担”式挂架,最多可以挂载8枚红箭-8反坦克导弹,还可以挂装国产TY-90空空导弹,综合作战能力有了较大提高。直-9WA改进后虽然性能提高明显,但通用型的不足依然存在。

  就武装直升机的本意而言,虽然由通用型加装武器挂架后也算“武装”,但这是一种权宜式武装,与专用武装直升机(一般称攻击直升机或战斗直升机)相比,战斗性能和防护性能都有较大差距。因此,直-9WA尽管性能进步不小,但不能称为专用的武装直升机,直-9系列武装型只是武直-10的过渡型号。

  为实现从通用武装型向专用武装型的跨越,中国于上世纪90年代启动了武直-10研制工程,其综合性能相当于美国的AH-1W“眼镜蛇”攻击直升机和意大利的A-129型攻击直升机,机动性能直追美国的“阿帕奇”和俄罗斯的米-28。武直-10的出现使中国的直升机技术进步了20年,中国也拥有了强国陆军已经普遍列装的专用武装直升机。

  轻重之争,在争议中前行

  中国幅员辽阔,未来可能的陆战场环境空间广阔、要素复杂,在非海洋方向上的作战行动,还将以陆空联合作战方式进行。在特殊地区,陆军的立体作战能力仍是取得战争胜利的重要因素。因此,中国需要什么样的攻击直升机一直也是一个争议话题。

  就中国陆军规模、陆地边境线长度看,显然需要一种能够与“阿帕奇”、米-28比肩的重型攻击直升机,这种最大起飞重量10吨级的直升机,能够携带足够的机载武器,对坦克形成以1敌10的作战能力。另外,较长的续航时间、较大的攻击半径也为一个航次出击获取更多战果提供了可能,成建制的攻击行动往往能使对方装甲部队损失惨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