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当时国内耐火材料研制水平不高以及研究经费的限制,使超塑成形设备的核心部件——加热平台无法采用达到国际上普遍的陶瓷加热平台要求。经过几轮讨论及试验验证最终确定采用便宜的耐火空心炉砖+电阻丝代替陶瓷加热平台,取得了较好的升温效果,直至国内自研成形设备还在沿用这种加热方式,设备升温过程稳定。就在这样一台简陋的设备上,技术人员开始了钛合金超塑成形/扩散连接技术的研究之路。经过近十年的时间,研究小组边摸索,边学习,开展了大量基础工艺试验研究,逐步掌握钛合金、铝合金、高温合金等不同材料超塑性基础性能,开展扩散连接基础工艺以及钛合金两层、三层、四层结构件的超塑成形/扩散连接技术,掌握成形规律,研制了典型结构件。90年代初,研制开发了第一个钛合金两层结构件—机翼检修口盖,与传统的焊接、铆接结构相比,重量大大减轻。随后开展某型飞机框类零件研制,研制出当时国内第一个大尺寸框结构,取代原铸造+机加制造技术。材料利用率大大提高,减重效益突出,研制过程中掌握宝贵的第一手材料性能和工艺参数数据,为后续工作开展夯实了理论基础,积累了试验经验。

1990~1995年间,国内最初开展这项技术研究的200多家研究单位都纷纷下马或转行。制造所坚持“把火种留下”,确立了“以预研为先导,以型号应用为重点,尽快实现工程化,建立我国超塑成形/扩散连接技术研发中心”的发展思路。“八五”期间,制造所负责“钛合金超塑成形/扩散连接夹层结构工艺研究”课题的主要研究工作,对三层、四层、五层钛合金夹层结构的制造工艺、力学性能进行了系统地研究,解决了夹层结构制造工艺中毛坯制备、进气、表面沟槽控制等技术难题,成功地研制了较大尺寸、内部结构复杂的各种多层空心夹层结构,相关工艺和设备研究成果分别荣获部级科技成果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