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箭,中国,西方

 

  商业发射的得与失

  短短几年内,美国轨道科学公司和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迅速研制出自己的飞船,并都成功完成对空间站运送物资的任务。美国《航空周刊》宣称,美国私营企业推行的商业发射模式,打败了中国凭借举国体制获得的航天发射市场上的价格优势。相比日本、印度等国在航天领域的奋力挣扎,私营航天企业发展之快更是令人咋舌。栾恩杰解释说,虽然号称是商业发射,但这些私营航天企业并非白手起家,NASA向它们提供了数十年来积累的技术成果,否则光是重新打造一整套火箭研制和发射系统,都是这些企业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而且它们的大部分零件都采用全球货架式采购模式,直接从市场上购买成熟产品,也缩短了研制周期。

  然而最近的事故证明,这种高速发展也带来一系列问题。栾恩杰总结说,首先是市场采购模式和吃透技术的关系如何处理。“航天需要的设备可以买,但不是所有部件都可以买,有很多特殊的要求,需要吃透技术才能知道其中的区别,而这正是私营航天企业所欠缺的”。 同时由于各国对航天技术有非常严格的管控,相互保密,因此目前国际上没有类似航空领域的资质认证标准,这也让市场上采购的产品如何保证可靠性成为问题。

  其次,研制的成熟和正式运营是两件事。没把技术吃透、没把研制搞成熟,运营早晚要失败。因为航天活动的可靠性、安全保证包含着经验和教训的积累,没有这些积累,可靠性和安全性的水平难以提高。彭兢认为,中国在这方面的经验值得推广:发射嫦娥一号探月器时,中国推力最大的运载火箭是当时刚研制的长征三号乙,但考虑到它的发射经验不够,因此最终选择更成熟的长征三号甲执行这项重大发射任务。直到7年后,才用长征三号乙发射嫦娥三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