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怒,坦克,谢尔曼,虎式,布拉德.皮特

 

  一个俄罗斯人,非要以“西方视角”来诠释本国历史,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而这种精神在中国也颇有共鸣。

  相比之下,《狂怒》等好莱坞工业产品从来不会出现这种问题,它们永远牢牢站在美国人视角来看待一切。作为商业片,你不和普通人站在一起,不靠“手撕鬼子”(当然也不能太“不科学”)让观众看痛快了,又怎么能得到票房呢?

  更重要的是,在讲究“政治正确”的好莱坞和影评圈子里,不讲“政治正确”又怎么混得下去?麦卡锡主义时代这样的大伤疤我们就不揭了。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去查查执行了30多年的《海斯法典》,以及“天主教道德联盟”和“法典执行局”。当然,越战期间借着全国风潮,好莱坞也推出了一些反战影片,但很快就“故态复萌”。不独是美国,法国电影界也是“政治正确”的典范,观察者网专栏作者边芹对此有深入的观察与分析。

  今天中国导演们常常说起的一个词叫做“诚意”,他们实在应该看看好莱坞这些“杀必死”电影,不要以为花大价钱请一群明星,让他们在银幕上乱飞、说怪话就叫“诚意”。

  我对知名时评人宋晓军关于中国文化产业的一番话一直念念不忘,他认为,中国的文化产业迄今为止还处于一个“糙推”阶段。这个“糙”恐怕不仅在手上,也在头脑里。不久前冯小刚向习大大毛遂自荐拍摄《抗美援朝》,不知这是否能成为一个新时代的开始。作为观众,我们现在也只能继续期待了。